![培根人生论/语文新课标基础必读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915/17/20200915172232702.jpg)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培根人生论/语文新课标基础必读丛书
ISBN: 9787553650494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1561年1月22日,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作家、政治家。这位不朽的巨人是一位全才、多面手,他不仅在文学、哲学上有颇深的造诣,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一位并不多见的文理双全的学者,是马克思口中的“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爵士贵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这样显赫的出身,让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他曾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的职位。临近晚年,培根脱离了政治活动,开始专门从事不同的学术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并且通过分析和确定的方法来表达它的应用方式,给予科学运动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制定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也是诠释他的见解的第一本通俗读物。主要论述“学问和知识的功效,兼及增广知识的价值和荣耀”。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论》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培根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直到他去世时这个计划也没有完成。 培根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文笔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何先生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雪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02、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 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 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视之为人生必不 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做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 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但是,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 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 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 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要大多少倍 。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来得重—— 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器官 啊! 所以,塞涅卡(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 份)讲的是对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 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 色,亲友的悲号,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把死亡的 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 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 帮助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 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 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 前心灵就先死了。 在历史中我们曾看到,奥陶大帝伏剑自杀后,他 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和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 甘愿毅然为之殉身。而塞涅卡说过:“厌倦和无聊也 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置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 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但有一点也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 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 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奥古斯都大帝在弥留之际唯一关注的只是爱情: “永别了,里维亚,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 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 佗所说的:“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敏锐如初。”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 说:“难道我就将这样成为神吗?” 加尔巴之死来自不测,但他勇敢地对那些刺客们 说:“你们杀吧,只要这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 从容地引颈受戮。 塞纳留斯直到临死前所惦念的还是工作,他的遗 言是:“假如还需要我办点什么,就快点拿来。” 诸如此类,视死如归的,大有人在。 那些斯多葛学者们未免把死亡看得过于严重了, 以至于他们曾不厌其烦地讨论对于死亡的种种精神准 备。而朱维诺却说得好:“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 的恩惠之一。” 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 许与死亡同样痛苦。在炽烈如火的激情中受伤的人, 是感觉不到痛楚的。而一个坚定执着、有信念的心灵 也不会为畏惧死亡而陷入恐惧。人生最美好的挽歌, 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 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 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 恨的人,死后却将为人类所敬仰!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