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书五经详解

论语/四书五经详解
作者: 周筱娟
出版社: 金盾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11.93
折扣购买: 论语/四书五经详解
ISBN: 97875082519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学而篇   【讲评】 本篇共十六章。《学而》既是本章的开篇之作,也是全书的宗旨。因 为整部《论语》以仁礼道德为中心,而要成为仁德之人,必须以学为基础 。本篇主要涉及如何修身养性、学习知识、为人处世等方面。首先,如何 才是儒家“仁人”之人格?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 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要有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外在形象 ,还要有稳重德高、博识谦逊的内在人格。君子应该重视学习,善于结交 朋友,而且有错必改。孔子的教导为时人、学子、古人、贤者指出了修身 养性的方法,也为今人或者说子孙后代的为人处世指明了方向。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人格目标呢?《论语》强调立人以学为起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后,以己及人,由己推衍开去。“说乎”、 “乐乎”、“君子乎”,阐明了快乐学习,陶冶心灵;快乐交友,和谐共 进;不知不愠,乃真君子的道理。显然,“快乐文化”既能培养人性人格 ,又能缔造和谐社会。 儒家进行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是:自省——为人尽忠尽信 。儒家提倡道德的自我审查,在不断地自我询问、思忖、检讨中,健全完 善人格。当然,在与人交际时,孔门要求“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 准。人与人之间都恪守“信义”、“恭敬”,实行正道也就靠得住了。 孔子教导弟子正确地对待贫富,具备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 。当子贡领悟到精神境界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完善的过程时,孔子称赞 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 在与人相处时,孔子教导要积极人世,主动地了解他人,在学习、请 教、探讨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孔子还教导学子们要直言正色,不要花言 巧语,工于辞令,因为儒家反对空谈浮言、心口不一的虚伪,坚守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实在。 个人、家庭和社会密切相连,仁之“孝悌”既践行了做人的根本,又 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的家庭价值,还有助于建立平安稳定的社会。孔子深 知“孝悌”与社会安定的辩证关系。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哲学观念都立足 于此,因为“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所以“孝悌”乃“仁”之 根本。自春秋战国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 ,都主张“以孝治天下”。孔子教育弟子们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 、亲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显然,儒家教育是以人 为本的。德行修养以“孝悌”为先,“孝悌”则是在实践“仁”。“孝悌 ”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人走“孝道”,必守“臣道”和“友道”。 作为统治者,也应该同民众一样尽孝道。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 归厚矣。”显然,行祭祀之礼,表现的是人子对父母和先祖的情感,反映 的是中华民族的孝道,统治者也就用行为教化了老百姓,民心就归于仁德 了。同时,孔子提出了“敬事、守信、节用、使民以时”等四项治国措施 。执政者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应该尽职尽责、恪守信用;廉政并且爱护臣 僚;役使百姓但要遵守农时。 儒家倡导“和为贵”,但是必须在“礼”的约束控制下。一个家庭、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等级的,如果一味地“和 ”,反而会混乱不堪,可是,在礼制之下的“和”,则可以“和”出一个 和睦的家庭、一个和顺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