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征程--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作品集

伟大征程--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作品集
作者: 编者: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伟大征程--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作品集
ISBN: 9787521205206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内容简介

散 文 君住长江头 周瑄璞 一直以来,我小说里的人物,他们去往外面的那个世界,经常是南方沿海地区。那里的大城市,对我们西北人来说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和内陆古城极为不同的地方,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文字里。在我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中,关于20世纪末的西安,有这样一段描述:“广东最新式样的服装,三天就可出现在这条街上,再由各地来的大小商贩们,蚂蚁一样驮运回西北各地和相邻的山西、四川。这条一公里长的南北路上,各省各地前来批发服装的人,见天像流水一样涌来。传说温州人最早在这里,两棵小树之间,挂一根铁丝就是一个摊位,卖南方最流行的服装,卖牛皮纸做成的皮鞋,每天收入相当于东、西两隔壁一个大学教授和主治医师的月工资外加奖金。后来这里渐渐形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一条街,独领风骚三十年。” 南方,是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发源地;沿海,是内地人向往又胆怯的地方。信息、财富、传奇自南方来,电子表、牛仔裤、港台腔、流行歌曲,像风一样,刮到黄土地,叩开古城大门,给我们带来巨大冲击与惊讶。广东、福建,成为北方人内心的向往与憧憬,所以,我常常让我小说中那些怀揣梦想的小人物,带着北方人的雄心和懵懂,坐上火车,到那里去。当然,由于我对那个世界的陌生和新奇,也只是简单地写一句“他去广州了” “他在厦门工作”“他在深圳干了几年回来了”这样的话。至于他们在那里的生活,不得而知。我只是想象着他们在那里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辛酸,也获得了财富与成长。而我一个远在内地的人,只是想象着他们的生活。我仅有的几次闽粤之行,都是匆匆而过,改革开放的前沿,留给我的是惊鸿一现的精彩与美丽。而我在2017年夏天,随中国作协采风团,得以再次踏上那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对她进行认真的领略与细读。 第一站,是中国近代史以来改革开放的前沿,统领风气之先的广州。其果敢英勇和细腻雅致,早有深刻印象。北方的我们,更喜悦她湿润宜人的空气,到处洁净而芬芳。珠江两岸,风如绸,人如织,现代化建筑灵秀而高拔,似有一股腾飞的力量,小蛮腰是这个城市的天线,节节伸向高空,给岭南大地传输着生机勃勃的信号。 由广州至东莞,一路只见城市不见乡村,看见庄稼看见绿树,看不到传统乡村的身影,证明这里城镇化建设已经全面完成。高科技企业遍布岭南大地,这是一片早已进入现代化的土地,广州大经济圈形成,绿水青山环绕,每个地方都能以最快速度抵达省会城市。广东人最知道时间和效率的重要性。 汽车驶入深圳市区,不由得心情激动。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我之前小说中的那些小人物,最爱来到这个城市,机会多,钱好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一个词是,“深圳速度”。这对于我们内地西北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代表着高效务实。当年西安城有一个传说:一群陕北老干部,集体参观考察深圳,回来之后抱头大哭,“这哪里还是社会主义呀!毛主席领导我们建设的那一套全丢掉啦,完全是资本主义那一套”。老干部们如今不知所终,这个传说也不知是真是假,而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深圳的特区建设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短短几十年,成为中国一线大城市,带动东南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其腾飞的速度与模式,留给国人一个印象深刻的“深圳速度”。时光千百年来,以她不变的步伐在行走,而时代的发展,给予时光流逝以不同的解读。有时候如此漫长,似乎静止不动,甚至历史可以倒退,有时候又日新月异,跨越式进展。透过车窗,我们惊讶于大都市竟然和蓝天白云如此完美结合,每一朵云都洁白无瑕,舒展地飘荡,天上的白云柔和地变幻图案,地上的大楼笔直线条够向天际,云和楼相互映衬,牵手、对话、致意,使这个年轻的城市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仿佛一切都是新生。 站在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的雕像阔步向前,俯视前方。我们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市政大楼如大鹏展翅,现代化建筑群簇拥围绕,向着大海,延展而去。头顶上蓝天明澈,白云悠悠,太阳热辣照射,大海水汽氤氲,使眼前所见犹如梦境。我站在那里,久久沉思,不,这并不是梦,也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存在,中国人敢于追梦的实干精神,四十年间,将小小渔村建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和香港实现了“无缝对接”,使东方明珠如期回到祖国怀抱。 相比于广东的勃勃生机,福建更多呈现出秀美与沉静。厦门的美丽与泉州的富饶,从自然风光、街头建筑与普通店铺就能见出。 沿海公路蜿蜒伸展,隔着浪花与海平线,鼓浪屿成为一道优美起伏的风景,而厦门大学的学生,游泳课就是穿过马路,走向大海。我的一位朋友蕙蕙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年轻时她怀揣梦想,到北京工作,奋斗十几年,事业有成,不想近年来思乡病频犯,回到厦门就不思返京。痛苦抉择之后,决定放弃京城优厚条件和成功的事业,夫妻转移战场孩子转学,全家搬回到她的厦门岛。常常联系时,蕙蕙女士不是喝茶就是在海滨漫步,实实令人羡慕。 来自西安的我,与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有着某种不需多言的好感,似乎有着情感相通的默契。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出发,将中华文明和东方贸易带到欧洲。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渊源,让这座城有了一份厚重与自信。而这里的人们也牢记着自己从中原迁来的历史,将境内母亲河称为晋江,历史的传承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店铺里的玉器,有着与内地不同的雕工与造型,它们更为硕大饱满妖娆精美,呈现着物质的丰盛与生活的富足,追求财富的梦想和静享安乐的休闲结合得如此美妙。漫步泉州街头,竟然没有一丝陌生感,店铺林立,货品丰盈,商业发达,处处可见,沉淀的是时光,定格的是文化,快节奏与慢生活各得其味,好像人生本该如此。 沿海而居的独特位置,让福建人有了一份开拓进取与冒险精神,这里的人们为了追求梦想与财富,敢于背井离乡,顺着大海走向世界,又将在世界打拼赢得的财富带回故乡,造福乡梓,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这样一座城市,一天两天,看不完,读不尽,我默默地在心里说,泉州,我还会来。 伟大的改革开放,由沿海肇端,南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她强劲的力量,带动祖国内地,使我们这个千年文明的古国走向富强和繁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最广大的普通百姓如此富足而安稳,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对精神生活更加渴求。 在与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座谈会上,来自各地的采访团成员,讲述着当年改革之初,内地人对于广东的想象与向往。各种话语牵引出的日常细节,如同涓涓溪流,汇聚一处,形成浩大的流淌。我突然想到,祖国建设,就如浩荡的长江,由源头出发,一路向东,奔流到海不复回。突然想到宋人那首词,两字之改,恰可表达心情: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地处改革开放腹地的我们,曾经对前沿与源头有着几多羡慕与向往,今朝亲自踏上这片土地,走过山山水水,走进大都市、小城镇,寻找答案与谜底,全面领略了她的强健与生机,感受到祖国之大、祖国之强、祖国之美,触摸到历史前进和国家腾飞的足音与脉搏。 祝福祖国,从此走向强盛。 我与广州的前世今生 魏微 我来广州晚了些,2005年,35岁。回望我和这个城市的关系,是有点像婚姻中的媒妁之言: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不相识的男女坐到一起,彼此看上一眼,印象尚可,于是对自己说,就是他吧。也因此,我和广州的结合,起初是少一点浪漫主义的,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 2004年底,经一个朋友牵线,我和广州的一个文化单位建立了联系,不久就见面了,一个月后举行“婚仪”。我疑心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落户一个从来不曾想的城市——这样说似乎有欠公正。我将结束漂泊生活,如果不出意外,我将在这里落地生根,很多年后也将在这里长睡不醒。 我记得我在少年时期,对广州曾有过几年“单恋”。我这一代的少年人,打小就有离家出走、飞身扑向大城市的冲动——越是小地方出生的越有这样的冲动。而当年的大城市,我看来看去只看得上广州,如果还有“之一”,我会加上深圳。需知,那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我这一代人所理解的改革开放,是和这两城市脱不了干系的。 我不知道当年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我向广州投怀送抱,后来我辗转南京、北京,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以至于把广州忘得干净。我是落户这里以后,才想起从前的那回事:我对这城市曾怀有过激情。不妨说,那是一种狂热的“单相思”,像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我渴望和它进行碰撞,撞个满怀。我想南下,下海,当一回弄潮儿——这全是那个时代的新鲜词汇——也许说到底,我只能去当一个女职员、打工妹、女学生,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将贴着时代的脉搏,与它同呼吸,共浮沉。——更准确的表达也许是,它浮了,我沉了,但是我不介意。 我幻想自己怎样离家出走,拎着大包小裹,中间几经周折,终于挤上了一趟南下的列车。我的视野突然开阔了,似乎我已经看见了,就在此时此刻,这个国家不知有多少趟南下的列车,发自北京、上海、成都、西安……中间停靠无数的小城小镇,也就是说,它们很有可能把全中国的有志者、梦幻者一股脑儿全卷了,满载他们一路南下,南下。 多么壮阔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刚刚过去的二三十年,我愿意这样设想,趟趟列车都奔向广州。我幻想自己就在这“时代的列车”上,踡缩在一个角落里,我是那样一个羞怯的、满怀憧憬的姑娘,眼神直愣愣的,偶尔也会眨一眨。我的神情一定严肃至极,浑身充满紧绷绷的力量,即便睡着了,嘴角也会泛起微笑。一车厢的人全是这样的神情,痴痴的,直勾勾的,犹疑的,梦游一般的,或有微笑的,沉思的,打着瞌睡的。 昏暗的车厢突然一阵骚动,广州到了。是啊,广州到了。后来,每当我忆起这虚构的、我一生中并不存在的一刻,我都不能自已。这一刻,是背井离乡的欧洲人经过漫长的海上漂泊,遥遥看见自由女神像的一刻。这一刻,是革命青年奔赴延安,抬头看见宝塔山的一刻。这一刻,更像是百年前的乡下混混们初涉上海滩,幻想当流氓大亨的一刻。概而言之,广州这几十年,是有点类似于历史上的纽约、上海、延安、芝加哥。究其原因,是它们的身后都站着动荡、理想、激情、可能性。 很多年后,当我落户广州,几次出入广州站,我都试图想象当年的情景,年轻的我站在出站口的风里,蓬头垢面,满面倦容。无数的人挤迫着我,我躲一躲,再躲一躲。一边护着行李,一边还要东张西望。我不知道要去哪里。一个男人倚着廊柱看我,我把眉头一皱,脸拉得老长,意思是,少来这一套,我是不会上当受骗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已被多次提醒,人心叵测,世事难料。不要跟人搭讪,不要对视,不要回头。于是,我很果断地拎起行李,大踏步地,让自己消失在人群里。 我想说的是,我当然可以想象当年的场景,却再也没有当年的心境了,就是那种胆怯的,又是无畏的,又是危险的,脑子里一闪一闪的全是无意义的思想的小气泡。现在的我是个成年人,冷静、笃定,我已过了创业期,我来这城市不是为了奋斗,而是安居。广州给了我少年时代曾梦想的一切,光滑、舒适、漂亮,也许是太漂亮了,以至于我来这城市的最初几年,都不再有焦虑、渴望、痛苦。我对万物都不再感兴趣了,虽然会装出感兴趣的样子。我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有感情。 可是那天,当我站在广州站的广场上,看着那些进出站口的外省人,看得久了,便恍惚觉得,我可以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从前的我啊,代替我实现了与这城市最结实、艰辛、活跃、难测的关系。而现世的我一旁站着,很遗憾自己不能代替他们。——某种意义上,我和广州的关系是因为这个建立起来的,像年少时失之交臂的情人,很多年后再结合,起始是需要许多艰难磨合的;一年年地相濡以沫,有一天自己都不期然地,发现我对它竟如此深情。 本书汇集了参加中国作协庆祝改革开放40年采风活动的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60余篇,包含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三中体裁。作家们以身入、心入、情入的姿态,深情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