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独步全球,领先世界。 陆路“丝绸之路”,前往中国的西方商队络绎不绝; 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震惊了中世纪欧洲;日本的遣唐使 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追寻唐帝国的深邃文化;菲律宾的 苏禄王宁愿长眠中国,也不愿归返故乡。中国犹如磁石, 繁华富庶、魅力无限,吸引着各方宾朋,成为当之无愧的 “宇宙中心”。 领航全球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从战国诸侯到大明王 朝,内部分歧和社会矛盾从未弭平,一次次变局考验着所 谓的“长治久安”。为避免农民战争和改朝换代带来的巨 大冲击,封建王朝一直在以“变革”的名义进行政策调整 ,尤其是经济政策调整。 变革,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变革 的目标,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受益,实现共赢。但在变革浪 潮的涤荡中,每个人“赢”的程度有不同,一部分人甚至 会利益受损,付出代价。因此,历朝历代的变革,面临的 阻力都很大。作为变革的领路人,必须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 商鞅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鲜明口号 ,反驳守旧派的荒谬言论;王安石奏响了“天边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时代强音,彰显了坚持变革 的决心和力量。他们为变革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主持的 新政在历史上也毁誉参半。 人们更看重的,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比如商鞅 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汉武帝、汉光 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一系列新政。不过,普通百姓更 关注的,是民生相关的具体措施、细节片断,以及实施效 果。 ——战国七雄,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看似横亘秦岭,居高临下,实则被东方六国视为“戎狄” ,隔出圈外。面对三晋蚕食,秦国即将关山不保,陷入肢 解险境。要想由弱变强,必须奖励耕战,多生壮丁、多打 粮食,为前线提供不竭的兵员和物资。商鞅变法中的“分 户新政”、芈太后主导的农业新政,正是实现这两大目标 的重要举措。 饭菜吃饱、齐装满员的秦军甲士如虎狼一般,“席卷 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和 军事基础。 ——自从土地私有和买卖合法化以来,土地兼并现象 就从未停止。由此带来的土地配置不均,以及自耕农的消 亡,就成了常态。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也大多与此有关 。为了保持国家的农业发展活力,特别是税源和兵源充足 ,就必须抑制土地兼并,培养和保护自耕农。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度田”,始于北魏、盛于隋唐的 “均田制”,以及南宋的“公田法”,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样的“土改”试验,既有暂时胜利的喜悦,也有落实 不力的苦衷。土地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历代统治者头顶的 紧箍咒。 ——身处“体制内”,很多人都在谋职位、混待遇。 为此甚至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北魏的官员曾长期没有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