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288.00
折扣价: 181.50
折扣购买: 乐海求索——陈正生音乐文集
ISBN: 9787229179205
陈正生1937 年2月生于南京。1954年加入“南京乐社”,向甘涛学二胡、琵琶以及律学和音乐声学知识,向吴造峨学笛;1956年夏,经甘涛介绍向朱虎雄学制箫笛。1959年考入上海音乐 学院民族音乐系,向金祖礼和陆春龄学笛,向孙玉秀学唢呐。曾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 编辑部副主任、责任编辑,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长期从事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乐器工艺,以及音乐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 其研究以笛律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在市级以上和台湾地区音乐刊物上发表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学、箫笛制作工艺研究,以及音乐考古等方面的论文近二百篇。
尺八研究 ( 一 ) 尺八,汉笛与魏晋长笛的传承 尺八是我国古代的一件重要吹奏乐器。如今提起尺八,知道的人已为数不多,熟悉它的人就更少。关于尺八,《中国音乐辞典》有如下说明:“尺八,古代吹奏乐器。唐代已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器。”若对这段文字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并没有把问题说明白。 例如,善制尺八的吕才,乃是隋唐时期的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他于贞观三年之前就已制作出一套(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由此可见,“唐代已出现”一语,并没有把尺八出现的具体时间说清楚。实际上尺八这种乐器,唐朝之前就早已存在,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唐以前叫笛,唐代始有尺八的称谓。 吕才之所以要制作尺八,乃是为了正雅乐;吕才所设计的尺八,乃是对魏晋长笛的继承和改进;至于魏晋长笛,实乃是汉笛的发展,汉笛又是京房对羌笛的改进。关于羌笛和汉笛之间的关系,东汉著名学者马融(79—166)的名篇《长笛赋》,可以作为证明。马融的《长笛赋》写道: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为商声五音毕。 马融认定汉笛是从羌人那儿传过来的。按马融的说法,羌笛原本四孔(四孔是指连同被称作笛体中声的底孔在内,实际上只有三个指孔)。京房(前 77—前 37 年)在这种羌笛上加了一个后出孔,并将这个音孔奏出的音定为商声,从而使它能奏全宫、商、角、徵、羽五声。从“君明所加孔后出”的说明又可知,汉笛和羌笛一样,都是竖吹的笛。把后出孔定为商声,据说是因为“古笛筒音尚角”的缘故。 马融所说的双笛,除《长笛赋》中通篇所咏的用于“雅乐”的长笛而外,另一支为何种笛,未见交代。这种长笛,魏晋时期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又有了重大改进。原先经京房加孔的笛,只有四个指孔,只能奏出五声;而魏晋长笛已有了六个指孔,能奏全宫、商、角、 《现代琴学丛刊》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古琴研究领域第一部最全、最系统、具有前沿性、开拓性的琴学全集。该丛书涵盖学术论文、杂谈、琴谱等内容,均为首次面世,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近代以来的琴坛活动、琴学之见、古谱收集整理、新曲创作改编等。 丛书汇集了几代琴人与学者对古琴的思考与研究,包含了近代以来跟古琴或者琴人有关的一些故事、趣闻等,从中可体味琴家们的琴谊弥厚,诚挚感人,对考察研究琴史、撰写古琴大事记、深入了解琴家们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对推进古琴的学术研究,传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质,引导古琴的发展,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编辑出版,展现出了作者在笛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在箫笛制作方面,解决了不少制作上的难题;对匀孔笛的制作、演奏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对新乐器竹埙也倾注了大量心力,并使它得到完善。并推动了音律学的发展,引领了民间音乐的探究方向,能为民族乐器培训、生产提供有用的学术参考。同时该书的出版弥补了琴学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典藏性、权威性,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拓展和提升琴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