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
作者: 林孟平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
ISBN: 9787807681984

作者简介

林孟平,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学教授。早年曾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后赴美国深造,获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辅导心理学博士学位。回到香港后,历任香港青年协会辅导心理学家、突破辅导中心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有:《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 作者林孟平师从美国心理学家帕特森教授,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不遗余力地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引介到国内。1994年开始,林教授应邀到内地不同的院校讲课和合作。1998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办咨询与心理治疗硕士博士班课程。同时,又为内地同行提供大量机会到香港进行学术研讨和学习,促进交流,推动内地心理咨询人才培养工作。 现今,很多高校老师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科带头人都是出自林老师的门下。林老师的大弟子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心理学著作《人性的迷失与复归》也刚刚由生活书店出版。

内容简介

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 1 心理咨询师=治疗的关键 帕特森(Patterson, 1985)曾经指出:“治疗的关键不是治疗师做些什么,而是他是谁。故此,治疗师应该关注的不是要为当事人做些什么,而是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与其使用者及他的性格是无法分割的。同时,使用者亦不能与他个人的理论、信念、价值和态度分开,这些因素是彼此相联结的。”无论是我个人的心理咨询经验,或是培训心理咨询师的经验,都印证了帕氏的说法。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学位、资历、理论,也不是他的技巧是否纯熟,而是心理咨询师本身的修养。事实上,学者一再指出,心理咨询师的技巧固然有助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却远远不及其个人的整体修养和个人的素质重要(Combs et al., 1969; Pietrofesa et al., 1980)。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技巧不过是一个细小的因素,对心理咨询过程影响最大的,实在是心理咨询师个人(Dreyfus, 1967)。阿佩尔(Appell, 1963)老早就肯定了此点,他曾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能带进心理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的确,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者一致公认,心理咨询师本身的修养和成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Perrone & Sanborn, 1966; Mahler, 1969; Lieberman, Yalom & Miles, 1973; Gazda, 1989; Berg & Landreth, 1980; Yalom, 1985; Corey & Corey, 1987)。 在杰克逊与汤普森(Jackson & Thompson, 1971)的研究中,他们亦发现成功的心理咨询师确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最成功的心理咨询师对自己和当事人,以及对心理咨询工作都较其他人抱持较积极的态度。同时,他们亦指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果,与他如何看待普通人及如何看待当事人有关,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师对他人“是否有正面的看法”“是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个人价值”“又是否视众人都各有本身的能力”等。他们深信这一切都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成效和结果。 在一项对从事心理咨询实习的学员所作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其中成绩好的,通常较其他人仁慈,较具同情心,较少操纵当事人和对当事人较有爱心(Coutts, 1962)。至于另一个对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所作的研究,则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心理咨询师,都与一般的男性和女性的典型相当吻合。其中明显的差异只是成功的男性心理咨询师比一般男性有较高的敏感度;而成功的女性心理咨询师则比一般的女性更具自信和冒险精神(McClaim, 1968)。巴利(Bare, 1967)在研究中,则发现成功的辅导员有高度的创见和充沛的精力。他们不介意自己的成就,不重视阶级的分别。至于迪莫斯和苏维里(Demos & Zuwaylif, 1966)则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心理咨询师,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和当事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在这个良好的关系中,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了有助成长的机会和经历。 2 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 基于对此课题的重视,科里夫妇与他们的同事卡拉南(Corey, Corey & Callanan, 1988)亦明确地指出心理咨询师的特征是成功心理咨询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列出十项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作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目标: ○良好的意愿 成功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对别人的福利有诚挚的兴趣。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处处显出他们对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关爱。 ○有能力与人分忧共乐 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相处时是有情感的,能够投入当事人的伤痛或喜乐之中。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开放态度,他们对自己的当事人可以产生一份悲悯之情与认同感。 ○认识并接纳个人的能力 成功的心理咨询师认识自己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可以支配或利用他们的当事人。事实上,由于他们具有自信和活力,他们并不需要一个优越的地位来肯定自己的能力。反之,他们会致力于帮助当事人发现个人的能力和学习自立。 ○一种个人性格的心理咨询风格 一位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会致力于发展一套可以表现个人性格的心理咨询风格。他们会开放地向他人学习,可能从不同的治疗学派借用观念和技巧,但最终亦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愿意开放和冒险 从理想的层面来说,心理咨询师应该在其个人的生活中勇于表现他们乐意帮助当事人的态度。故此,他们会愿意冒险,甚至有时出现错误也在所不惜。同时,就算对结果不太肯定,他们亦相信个人的直觉。他们也会从个人的经历中尝试认同别人的感受与挣扎,而在适当的时候,亦会分享自己对当事人的感受和看法。 ○自我尊重和自我欣赏 当一个心理咨询师感到自己是“成功者”时,他通常会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师。换言之,他们应该对自己的价值十分肯定,以至他们不会以自己的毛病来与人相处,而是以个人的长处和别人建立关系。 ○愿意做当事人的典范 最有效的教导方法就是示范。一位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不会要求当事人去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倘若他们真正具有重视冒险、开放、诚实和自我省察等特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愿意冒可能犯错之险,并承认曾经犯错 一位成功的心理咨询师知道,倘若自己失败的经验很少,就只会导致很有限的成就。他们固然知道自己会犯错,但他们尝试新事物,甚至冒险,以期在其中有所学习,并不会因此自责。 ○具成长的取向 那些最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会保持开放的态度,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他们会反省自己的存在、价值观和动机。正如他们鼓励他们的当事人学习更独立自主,试图不被他人的期望影响,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生活。他们会不断寻索自我知觉,认识自己的恐惧、限制和力量所在。 ○幽默感 一位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会认真地面对他的心理咨询工作。他们也应有能力与当事人一同开怀大笑,甚至自嘲。这种幽默感并不是用来愚弄当事人,事实上幽默感有利于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使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保持清醒。 附录二 内地心理咨询教学之行(1995~2001年) 孟平的中国心和隔代师祖、导师的期许 1978年春,由于毕业在即,在准备回港和向不同院校,包括回港后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学申请工作时,我请帕特森教授(C.H.Patterson)为我写推荐信。帕特森教授除了将信直接寄往大学之外,他还郑重其事地给我一个副本,要我看后作点回应。记得我看信后,除了感谢老师给我很多肯定和称赞外,令我感到震撼和惊喜的是,跟随老师三年,他对我的了解确实正确而全面。信中强调的一个重点是我的心深系祖国。老师还强调,他深信我将会在中国和亚洲尽力为心理咨询专业做一个垦荒者,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成长和迈向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在当日的聚谈中,老师除了多次遗憾自己无法到中国推介心理咨询之外,亦多次提到罗杰斯生命最后几年几乎是狂热地投入对世界和平的关注。事实上,帕特森不但关爱我这个中国学生,他自己言谈间亦经常表达对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的那份重视。期盼能有机会到中国尽一分绵力。亦因此,在我回香港后与他的通信中,他无数次谢谢我在内地和香港为中国人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他和罗杰斯都坚定地相信,面对当前充满仇恨、恶毒、自私、惶恐、苦难和无尽战争的世界,人本理论和人本心理咨询罕有地能为孤单迷失的人带来个人的存在感、归属感、充实完美和快乐人生。工作中长期目睹人的苦痛、灾难,甚至绝望,我深切期盼人本心理咨询会为个体和世界人类整体带来生命与希望。 1罗杰斯对孟平的叮咛和期许 罗杰斯在学术和专业上的认真和努力,令他在各方面的成就超卓。除此之外,他的教学和人际关系,也一生致力推广“以人为中心疗法”所涵盖的信念。多年的教学生涯,学生们与他相处,享受他对人的接纳、信任、尊重、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同感了解,如沐春风,在知识的学习外,学生们还有机会体会自己人格的重整与个人成长,清楚体验到以人为中心教育的效能。 值得说明亦为自己庆幸的是,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攻读博士时,曾经参加由罗杰斯主讲的一个研讨会。还记得当他听到我是来自中国香港时,他对我说:“谢谢你远道而来,加入我们的人本家庭,今天很开心知道你准备到中国做拓荒的工作,将人本的精神、学理和实践带到中国,我预祝你成功。盼能保持联络,让我们分别在世界不同地域继续努力,我自己很希望日后有机会到中国讲学,希望届时可以见到你。” 1.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团体心理咨询的著作。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的一种方式,与个人心理咨询相对。团体咨询不仅是一种有效率且经济的咨询方式,而且其独特的治疗功能,是个人心理咨询无法达致的。 2.对于心理咨询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是一本入门必读书。 3.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本书引用的案例和实例都来自于作者本人亲历的教学和治疗工作,有助于团体心理咨询师实际操练。 4. 作者林孟平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心理咨询专业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于推动内地心理咨询人才培养工作。《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林教授集十几年研究和教学经验的心血之作,也可视作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研究的成果。 5.本书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出版至今,已修订到第11版,香港从事心理咨询行业者几乎人手一本,可见其内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