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之歌(诺曼·梅勒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诺曼?梅勒(1923—2007),战后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6岁入哈佛学习航空工程,1944年至1946年在太平洋地区服役,25岁即以《裸者与死者》轰动文坛。一生创作了30余部虚构和非虚构类作品,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是一位纵横文学、新闻、电影、政治等领域全才型、斗士般的风云人物。他以独特又多变的作品风格和对文体的大胆探索,剖析美国社会中的病态现象;作品中有诸多硬汉式人物,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被誉为“海明威第二”。2007年去世时被视为“美国文学巨人的陨落”。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刽子手之歌》(下) 第六部 进入光明 六 …… 弗恩是第一个去和吉尔摩道别的,因为他是吉尔摩的长辈,接着是鲍勃·穆迪,但希勒想拖到最后一个。斯坦吉想:“你总改不了骗人的秉性,到现在你还想耍花招。”希勒毕竟没有拗过斯坦吉,只好先他一步过去了。现在,轮到斯坦吉了。他怎么也想不出来该说些什么好,只是嘀咕道:“鼓足勇气,坚持到底。”加里看上去并不十分强壮。事实上,他面色苍白。从他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出,那些兴奋剂的药效已经全都过去了。他很想表现得勇敢点,可只说了两个字:“冷静。”就好像对他来说,说出这两个字都已经不容易了。他们握了握手。加里使足力气握紧斯坦吉的手,斯坦吉伸出两臂搂住了他的肩膀。加里动了动绑得很松的手,碰了一下让的胳膊。斯坦吉想,吉尔摩的双手比你想像的要瘦削得多。他们互相凝视着对方的眼睛,这也是一种最后的拥抱。 让刚回到白线后面自己的位置上,一位监狱官员就走上来问他,要不要塞耳朵的棉花。这时让才注意到大家都在用棉花塞耳朵,于是,他也往耳朵里塞了一些。他看到萨姆·史密斯走到房间的后部,那儿,一把椅子上放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萨姆·史密斯打了个电话,然后转身走到加里跟前,开始宣读一份东西。 希勒竖起耳朵听着,他断定那是一份官方文件,但听声音好像不是他平时常听见的那一类东西。由于耳朵塞着,他听不清萨姆·史密斯叽里咕噜念了些什么。在狱长宣读文件的这段时间里,加里并没有看他。他坐在椅子上,一会朝左歪,一会朝右扭,试图绕过萨姆·史密斯那硕大的身躯看看遮帘后面刽子手的脸,捕捉到他们的表情,最后差点把椅子给弄翻了。 然后,狱长问:“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加里抬起头,两眼盯着天花板,犹豫了一会儿,说:“让我们开始吧!”就这么一句话。弗恩敢说这是他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临危不惧的表现。加里的声音干脆果断,没有发颤,也不沙哑。说这句话时他看了看弗恩。 斯坦吉听到这句话时,心想,看来加里本想说上几句豪言壮语,说上几句漂亮动听的话,可他却想不出什么深奥的语言来。那些药物已经使他的脑子僵死了,不过他不甘心保持沉默,所以,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字一顿地说:“让我们开始吧!” 一个二十四小时没合眼、尝尽酸甜苦辣、精神上数次大起大落的人,你也只能期望他做到这一步了。让觉得,加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苍老。唉,他已经枯萎了。让第一次看到他脸上出现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他的面色和他自杀未遂后两位律师第一次见他时一样惨白吓人。 米尔斯曼神父走上前主持最后的仪式。诺亚尔·伍顿鼓足勇气,从站在他面前的那些高个子的肩膀缝隙里向前窥探。他记起大赦委员会听证会上加里那种沉着自信的表情,那会儿加里好像手里握着一把好牌,“A”和所有必需的好牌。此刻,在伍顿看来,他手里一张牌也没有了。 希勒也在注视着加里。他觉得,加里虽然脸上有一种听天由命的表情,但却镇定自若,你可以说他很有气势。 米尔斯曼神父结束了最后的仪式。当他们拿着面罩走上前去时,加里对米尔斯曼神父说:“愿主与你们同在。”米尔斯曼说不清自己心中是一种什么滋味。再也没有什么比加里刚才这句话更易引起一句下意识的回答了。自从米尔斯曼成为一名神父以来,这句话一直是他与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已经说了二三十年了。做弥撒时他总是说:“愿主与你们同在。”对方的回答总是:“愿圣灵与你同在。” 所以,当加里说“愿主与你们同在”时,米尔斯曼像祭坛小厮那样回答道:“愿圣灵与你同在。”他的话刚出口,加里就微微一笑,说道:“米尔斯曼总是在场的。” “他是想说,”米尔斯曼神父暗忖道,“这种时候总有一位神父在场。” 三四个穿红衣服的人走上前,把面罩套在加里的头上。加里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真的,他再也没有说一个字。他们在加里腰里绑上根带子,在他头上也绑了一根。米尔斯曼想起刚才他们把加里往椅子上绑的情景。当时,加里想喝口水,米尔斯曼把水送到他的嘴边,叫他润润他那干燥的喉咙。后来他又要喝水。 现在,那位医生站到了吉尔摩的身旁。他用别针在加里的黑 T恤衫上别上一个白色的圆圈,然后退了回去。米尔斯曼神父划 了一个大大的十字,这是他必须做的最后一个动作。然后他也退 回到了那条白线后面,转过身看着那个戴着面罩坐在椅子上的人。 这时,电话铃响了。 诺亚尔·伍顿的第一个反应是,上帝啊!这真像是演电影,死刑又要延期了。希勒赶紧在那张从支票夹上小心翼翼撕下来的支票上记着笔记。他写道,面罩像个方形纸盒子,松松地套在加里的头上,一点也不合适。你根本看不出这个面罩里的面容是什么模样的。 听到电话铃响,斯坦吉想:“一定是最后确认之类的事情。”萨姆·史密斯挂上电话,回到那条线后面自己的位置上,他正好站在希勒旁边。他又递给希勒一些棉花,他们互相瞅了一眼。接下来,希勒弄不清萨姆·史密斯的胳膊是抬了一下,还是没抬,不过他好像看见狱长的肩头动了一下。让、鲍勃·穆迪和克莱因·坎贝尔同时听到倒计时开始了。诺亚尔·伍顿伸出手指头顶住耳朵里的棉花。坎贝尔注意到,加里的身体纹丝不动,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在那个人身上看到的那份镇静。吉尔摩想死的愿望如此强烈,听到倒计时开始时,他甚至没握一下拳头。 斯坦吉暗暗对自己说:“但愿我不要倒下去。”他举起一只手,像是要保护他自己的脑袋。虽然耳朵里塞着棉花,他还是听见了沉重的呼吸声,而且看见了遮帘枪洞里伸出来的一支支步枪枪筒。叫他感到震惊的是,枪口离加里竟那么近。显然,他们不想打偏。这个时候,室内一片寂静,人人都屏息静气等待着枪声。隔着棉花,让听见有人悄声数“一”、“二”,“三”还没出口,枪就响了。“砰、砰、砰!”声音震耳欲聋,让人胆战心惊。斯坦吉感到自己从肩膀到后腰的那部分肌肉抽搐了一下,接着浑身的肌肉都哆嗦起来起来,那把椅子也没有动一下。希勒等了好半天,后来才知道有两声枪响是同时发出来的。诺亚尔·伍顿想看一眼此时的加里,但站在人群的后面,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第一个走出门来,直奔自己的汽车。他的车停在三级警戒牢房区,他跳上车一溜烟开走了。大门口有许多等着采访的记者和摄影师,不过他没有停车。他不想和任何人交谈了。 " 【编辑推荐】:《刽子手之歌》是美国文学巨匠诺曼·梅勒1980年的普利策文学奖作品,被《华尔街日报》评选为“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5部犯罪纪实作品之一”。小说以开创性的新闻语言,记录了七十年代震惊美国社会的“吉尔摩杀人案”的来龙去脉。梅勒通过采访与凶手相关的各方人士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整个事件的成因及影响,还原了凶手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征,也深刻剖析了其痛苦而扭曲的内心世界。本书篇幅恢弘、结构宏大,围绕着“吉尔摩杀人案”,巨细靡遗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揭示了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对主人公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