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

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
作者: 王兆军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06
折扣购买: 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
ISBN: 9787506387668

作者简介

王兆军,山东临沂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获奖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和报告文学《原野在呼唤》等步入中国当代文坛,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文化评论等四百余万字,其中《白蜡烛》《落凤坡人物》《井神街四季的卡片》等被译成英文、日文、德文、韩文。长篇小说《把兄弟》获《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华文小说奖”。近十年主要从事乡村文化研究和写作,著有《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朱陈村史》《问故乡》《中国写实主义油画与王沂东的风格》《书圣之道——王羲之传》等。2014年创办东夷书院和黑墩屯私塾,从事基层文化教育。

内容简介

历史名城琅琊 鲁南古城临沂,位于泰山之阳,因濒临沂河而得 名,二千四百九十八年前建城。 临沂,古称琅琊,古书上亦写为“琅邪”,史上 为兵家必争之要邑。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是华 夏族和富族的先民居住地,河东区的大范庄是大汶口 文化遗址,凤凰岭遗址是商周文化遗址。在郯城的黑 龙潭有细石器文化遗址,散见于沂河与沭河两岸的这 些文化遗址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临沂曾为邑、国、郡、州、府、道治所。周朝分 置鲁、莒、郯、禹等诸侯国。战国时期,临沂分别属 于齐国和楚国。秦时,这里分别设立琅琊郡和郯郡。 西汉时期,分属琅琊郡、东海郡、城阳国和泰山郡。 东汉时期,临沂的郡治设在兰山。两晋时期,临沂为 琅琊国和东海国。唐宋两代,设沂州。清朝雍正十二 年(1734),置沂州府。1925年,置琅琊道。1994年 ,设临沂市,辖三区九县。 临沂是中国古典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民风清新 淳厚,文化风格上追求简约、典雅和古朴。历史上, 临沂出过很多名人,如的思想家曾子、荀子,孝子王 祥,政治家王览,军事家诸葛亮,书法家王羲之、颜 真卿,数学家刘洪,民族英雄左宝贵等。在沂南县出 土的西汉时期的画像砖显示了两千年前当地人的生活 方式。1974年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 法》,也是该地区古老文化史的见证之一。 迄今为止,临沂城里依然还有若干古老建筑作为 悠久文化的标志而存在。西关的文庙,是祭祀孔子的 地方,现在为临沂市博物馆。五贤祠是纪念王祥、王 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的名胜。近代以来,西 方文化渐渐濡染临沂并日渐深刻地改变着当地人的生 活方式。从19世纪开始,陆续有西方传教士来鲁南传 教。1913年临沂城里建成的圣约翰大教堂(即天主堂 )即是由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教民捐款,由荷 兰人诺广训主持修建的。整个建筑为罗马式,建筑面 积八百五十四平方米,堂外正面墙壁上有嵌牌五块, 为清朝进士王思衍先生所书。 在抗日战争中,临沂是的根据地之一。从沂蒙山 区到东海之滨,曾经聚集了一批胆识卓越的人物。在 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许许多多的儿女献出 了他们的鲜血与生命。后来,这里又是国内战争的主 要战场之一,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各种各样的故事 流传至今,位于沂河之滨的烈士陵园中有那些将士的 姓名,还有很多为国捐躯却没有记载在册的名字。 沂河东,有汤头温泉,号称鲁南疗养胜地。据《 沂州府志》记载:“温水乡,州东北六十里,汉昭帝 封刘志安为温水侯,即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 著《水经注》中有“汤泉入沂”的说法。《临沂县志 》记载:“温泉,城东北,汤山西,水从石罅中出, 砌石为池,热如沸汤,一名汤泉。拘挛疥癣之疾,涤 之可愈。”“远方多赢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 当地居民更有下汤之习惯。” 汤河自汤山流出,经过太平、八湖、洪瑞(现为 郑旺镇),在大南庄入沭河,终入沂河。汤河的径流 在汤河乡长,从北面的程子河到南段的禹屋村,长达 十几公里。黑墩屯村在汤河以西四公里,原属汤河乡 ,后因行政区划变动,改入凤凰岭乡。凤凰岭是人类 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遗址,起端于细石器时代,至 于商周。 临沂地处黄河淮河之间,南北水系交汇地带,属 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市除中部山区 外,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年降水量在804—950毫 米之间。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 爽,冬季干燥少雪,四季分明,利于农作物生长,是 中国北方重要的产粮区。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