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作者: 唐逸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ISBN: 7563357114

作者简介

唐逸,字云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从事教学。1979年以来在社科院及国内外大学讲授基督教思想史及中西哲学。1981-1983年任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1984年受聘为鲁汶大学客座教授。应邀讲学于夏威夷大学、爱丁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学府。主要著作有《西方文化与中世纪神哲学思想》、《荣木谭》等。

内容简介

奥古斯丁,全名奥雷里乌斯·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 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的小城塔加斯特(Tagaste),父亲是异教徒 ,母亲蒙尼卡是基督徒。早年在马道拉的著名古典学校受教育,后来在家乡 讲授修辞学,后又在迦太基、罗马、米兰讲学。早年生活放荡,养情妇,出 入于表演色情的剧场以及斗兽场。在他的人格中,向善心和欲乐倾向产生激 烈斗争。也许是这种人格上的双重性,使他一度信奉主张善恶二元的摩尼教 。有一次,在会见摩尼教领袖的诘难中,他发现教义不能圆满解释罪恶的问 题,大失所望。此后一段时期曾受希腊怀疑论影响。后来在阅读柏拉图主义 [可能是普罗提努(Plotinus,205—270),著有《九章集》(Enneads),是影 响最大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著作的时候,精神异常震动,世界观发生变化 。从此柏拉图主义哲学遂对他的思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米兰时期,他 聆听米兰主教安布罗斯的布道,深受其人格及信仰之感化。然而他长期未能 受洗,始终处于信与欲的激烈斗争中。 公元386年,在米兰期间,发生了奥古斯丁心灵生活中最关紧要的事件 。此时他正处于信与不信的最激烈的内心斗争之中。一个来访的基督徒友人 偶然谈起圣安东尼认信的故事,以及两个罗马官员因偶尔读到安东尼事迹而 从此献身侍奉主的轶事。奥古斯丁闻之身心剧烈震动。客人走后,他奔向花 园,心潮澎湃,辗转反侧,不能自已。无所适从之际,忽听隔壁儿童唱道: “拿起书来读吧,拿起书来读吧。”这副歌迭句,反复不已。是不是儿童在 游戏?然而他从未听到过这首歌。他突然感到这是神意要他打开《圣经》阅 读人目的一段。因为安东尼便是偶尔走进教堂听到一段正在念的经文而受到 神启。他急忙回到花园刚才坐的地方,拿起含有保罗书信的那本书,翻开书 页,视线落到的一段便是《罗马书》13.13—13.14:“不可纵欲醉酒,不 可邪淫放荡,不可纷争妒忌。但是,你们要用主耶稣基督的武器装备自己; 不要只顾满足肉体的情欲!”奥古斯丁读罢顿感信仰之光洒满心田,疑云永 释,从此归信。 后来,他于387年4月25日由安布罗斯主教施洗,388年返回北非,过着 半僧侣式的虔修勤学生活。391年,出于责任而非情愿,他领受了圣职,395 年升任希波主教,于430年,汪达尔人攻城之际,逝世于希波。其时西罗马 帝国已经趋近灭亡。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末期,中世纪前夕,属于后期教父,也是对后世最 具权威性的拉丁教父。象征古典学术的雅典柏拉图学院(园),迟至529年方 被归信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封闭。奥古斯丁仍然生活于古典文 化环境之中,深受柏拉图主义及西塞罗哲学陶冶。同时,他又是最早将基督 教思想体系化的神学家,而具有中世纪思想性格。此种承前启后的奠基地位 ,更突显出他的历史重要性。 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超过格利高里一世、安瑟伦、波纳文图拉、阿奎 那、司各特、奥卡姆,而及于路德、加尔文、现代新教神学,以及当代存在 主义和人格主义。他的原罪学说对西方文化性格具有不可磨灭的深邃影响。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