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7)](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15/23/20211015235759698.jpg)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7)
ISBN: 9787547218761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吗? 我们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 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要探究“诸子百家 ”的由来,还要从周朝建国开始说起。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消灭了 残暴的商纣,创建了周朝,建都镐京(在今西安市西 南),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周平王 姬宜臼将首都东迁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此 历史就迈进了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来说,春秋 战国是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两部分的统称。那么,为什么称为“春秋”和“战 国”时期呢?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王室巡视天下以及诸 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由于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春播和秋收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春秋” 也往往代表着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 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也成为了鲁国史书的名 称。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其实应该是 鲁国的多位史官持续不断地记录的历史大事记,后由 孔子整理成书。史学家们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 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而“战国”说法的来源是《战 国策》一书的书名,《战国策》是分别记录各个诸侯 国春秋时期以后的历史大事件的史书,整理者是西汉 的大学者刘向。 在周朝推翻商朝的初期,新的统治者为了维系自 己的统治,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战功卓著 的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 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根据封建制度,在中华大地上 建立起了一个从国君到诸侯到各级贵族层层把持的金 字塔式的统治结构。首先,“天下”被分成了大批的 诸侯国。据研究,在春秋时期已有约170个诸侯国。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国家;然后,各个诸 侯国内部又分成若干“采邑”,并将“采邑”分给每 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重要官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 不断,其中的许多诸侯国或者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 为缩小,所以当战国时期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 ,号称“战国七雄”。七国中包括齐国、楚国、秦国 、韩国、燕国、赵国和魏国。 时间到了公元前770年,由于遭到西北边境文明 程度落后的民族的袭扰,周王室被迫放弃镐京,迁都 洛邑。此时的周王朝已露疲态,元气大伤,其疆域及 重要性均已远不如从前,已经丧失了统治国家的大部 分政治权利。而以“战国七雄”为代表的诸侯国,到 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不难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势开始 逐渐衰弱,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已无能力掌控天 下。当时,中华文明的发达地区在中原,大约相当于 现在的河南、陕西以及山东等省。同时,一些被称为 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 断地民族融合也很快赶了上来。随着各诸侯国的激烈 争斗,旧的体制和格局被打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的新霸主,不断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无奈之下, 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势力不得不叹息“世风日下”、 “礼乐崩坏”。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人们已经学会使用铁质农具和耕牛;新兴的 地主阶级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 断发展,普通民众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从而促进了”士”这 个思想活跃的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他们来自社会的 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 人。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他们极力鼓吹各自的“治 国安邦”的学说。由于他们的人数众多,思想也各不 相同,后来就被称呼为“诸子百家”。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