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国家角色研究
作者简介
田秀华,女,1983年生,汉族,黑龙江密山人,法学博士,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多项基金项目,在《学习与实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较高质量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序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践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叙事主题,也是世界历史不断前行的实践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把人的存在和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但若想构建以人为直接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首先实现以国家为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换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点和焦点都指向“国家”。深入思考“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机理,不仅有助于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续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叙事逻辑,具有历史自觉性。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国家——不仅自身存在张力,其总是谋求自身利益的特性也意味着自为的国家与其所共存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张力,换言之,国家自身难以形成人类共同体层面的历史自觉。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来说,国家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塑的对象;国家既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可能消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存在相互冲突的内在张力。张力不仅包含冲突和对立,也蕴含着统一和事物变革的动力,立足于二者同向发展的空间和线索可以加速这一进程,解决冲突的过程也可以是转型和革新的进程。就目前来看,全球性组织的广泛建立、联合国体系奠定的秩序框架、国家秩序功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功能的一致性等都是革新的条件和机遇。因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可以是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要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有侧重地促进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在经济秩序的变革中,要立足国家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以及生产力向国家集中的特点,加速推动资源与劳动合理结合的进程。资源与劳动的合理结合有利于抑制生产过剩和大众贫困的矛盾,有利于抑制各国生产方式、生产水平不统一带来的生产失衡,有利于防止产品错位和生产力的萎缩,有利于克服资源与资本的热衷结合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从而最终促进劳动意义的回归和生产的健康扩大与平衡。在政治秩序的建构中,要促进自主、自觉国家的构建,促进“命运”联结超越“利益”联结之国家理念的生成,促进现代化理论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结合以及国家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简言之,经济秩序的中心任务是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无时不在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动荡,政治秩序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国家构建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向转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国家构建与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彼此适应、改变的动态过程。因此,要始终坚持用辩证分析的视角来把握其理论、考察其实践。当今世界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国家向共同体方向的转型构建,必然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和惰性,需要特定的、广泛的力量来推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基本逻辑仍然在延续,无产阶级依然担负着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仍然是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无产阶级变革世界的运动中,要关注、依托制度秩序被广泛肯定的合法性,发挥好制度的作用;要善于将运动和博弈成果向制度化方向推进和转变;要正视国家全面影响力的生成,继而善用“国家”的制度化、社会化来制约国家的阶级性、统治性;从而在根本上规约国家,促进其向“非政治国家”转变。总之,历史的转变和对人的改造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然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必然要首先面对当今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国家。因此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依然适用,即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先研究国家、研究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杂关系,批判地考察国家是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进路。<<<绪论绪论 一、选题缘起 国家是经过世代流转的坚实的实体,是内生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国家的功能与形象与人类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国家分立的时代,国家的传统角色和中心地位决定了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影响深远,共同体构建的动力来源也必定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与此同时,以人的幸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立场和指向的共同体也将从根本上重塑国家角色,促使其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为经典分析国家问题以及人类社会走向问题的基本框架,为考察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逻辑关系、做出基本判断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石和分析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页。。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35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以往的叙事逻辑尤其是传统国际关系理念有着根本不同,其叙事方式不仅具有历史自觉性也兼具主体间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世界问题尤其是国家问题的中国方案,其中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和路径。 习近平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85页。,“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页。 。时至今日,集中在自然界的问题是自然临界点的问题,而集中在人类社会的问题依然主要是国家问题。国家发展的“时代差异”、国家关系的沟壑丛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裹挟着人的生存状态向畸形发展等都成了国家构建和人类发展的关键议题。换言之,即便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然演进出了现代国家,但是其在面临新时代、新情况、新变化上依然表现出角色失配、力不从心。“国家”作为充满争议的政治体系、社会组织形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还是重获“新生”进而更有效地完成传统难题和新的任务?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也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思考的问题。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世界市场、交通和信息联结)、制度载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介质平台(“一带一路”、局部共同体)、价值形式(共商共建共享、文明互鉴)等,也需要国家的参与。因此,必须考虑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和地位。尤其需要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对抗还是统一,抑或在对抗中统一,或是在统一中对抗?这些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路。总之,鉴于“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应该首先从“国家”开始。简言之,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先研究清楚国家,研究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构的原因、同构的基点等,即批判地考察国家是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