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作者: 王稼句|总主编:蔡丽新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ISBN: 97875546054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莼菜,又名茆、凫葵、露葵、水葵、锦带、马蹄 草等,属多年生宿根湖沼草本,苏州太湖、杭州西湖 、萧山湘湖、松江三泖都以出产莼菜闻名。袁宏道在 《湘湖》中对莼菜有很好的描绘:“其根如符,其叶 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 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 ,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 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 类作配耳。” 莼菜有两个有名的典故,都收入《世说新语》。 《识鉴》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不由思念 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于是就以此为托词, 翩然而归,这就是“莼鲈之思”的由来。《言语》则 记录陆机和王武子的对话,王对陆夸示羊酪,认为没 有比它更好吃的了,陆回答说:“有千里莼羹,未下 盐豉耳。”据《齐民要术》记载,莼羹是以鲤鱼、莼 菜为主料,煮沸后加盐豉制成。千百年来,“千里莼 羹”的故事,已成为维系人们乡恋的纽带。 关于太湖莼菜,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说:“ 《图经》云:‘莼乃菜之上味,生水中,叶似凫葵, 茎如钗股,亦名丝莼,味甘滑,最宜芼羹,三月至八 月皆可食。’卢熊《府志》云:‘秋冬有蜗虫著其上 ,不可辨,食之损人。’向出三泖,今出太湖中西山 之消夏湾、东山之南湖滨,东山尤甚。初山中人未知 食莼,食之自邹舜五始。《震泽编》土产不载,盖是 时尚未产也。”邹舜五名斯盛,吴县洞庭东山人,尝 作《太湖采莼》,小引曰:“辛酉秋泛太湖,见紫莼 杂出蘋荇间,讯诸旁人不识也,衍棹求之,得数里许 。太湖向无莼,采自余始,因赋诗纪之。”诗凡两首 ,一首曰:“风静绿生烟,烟中荡小船。香丝萦手滑 ,清供得秋鲜。荇叶分圆缺,鲈鱼相后先。谁云是千 里,采采自今年。”可见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自天启 元年邹斯盛方始采食,以后才进行培植。康熙三十八 年,圣祖南巡,斯盛孙志宏(一作弘志)因献莼而得 官。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记道:“太湖采莼,自 明万历间邹舜五始。张君度为写《采莼图》,而陈仲 醇、葛震甫诸公并有题句,一时传为韵事。康熙三十 八年,车驾南巡,舜五孙志宏种莼四缸以献,而侑以 《贡莼》诗二十首,并家藏《采莼图》。上命收莼送 畅春苑,图卷发还,志宏着书馆效力。后以议叙,授 山西岳阳县知县,时人目为‘莼官’。” 太湖莼菜固然有名,但采食已晚,两宋时则多记 咏吴江莼菜,李彭老《摸鱼子》词曰:“过垂虹、四 桥飞雨,沙痕初涨春水。腥波十里吴歈远,绿蔓半萦 船尾。连复碎。爱滑卷青绡,香袅冰丝细。山人隽味 。笑杜老无情,香羹碧涧,空只赋芹美。归期早,谁 似季鹰高致。鲈鱼相伴菰米。红尘如海丘园梦,一叶 又秋风起。湘湖外,看采撷、芳条际晓随鱼市。旧游 漫记。但望极江南,秦鬟贺镜,渺渺隔烟翠。”此词 上片赋吴江春莼,下片赋湘湖秋莼,可见当时吴江之 莼已与湘湖齐名。直至晚近,有人仍认为吴江庞山湖 的莼菜最佳,范烟桥《茶烟歇·莼》说:“江浙间湖 泽多产莼,惟吴江城东庞山湖所产紫背丝细瘦,与他 处白背丝粗肥者风味有别。余友许盥孚《话雨篷丛缀 》云,宋杨万里有《咏莼》七律一首,明李长蘅曾取 入画图,作长歌纪事。钱塘梁舟山、嘉禾曹仲梅题诗 称赏。后武林余秋实为吴郡正谊山长时嗜莼,向庞山 湖徐振之索之,至夏初莼已不生,秋实仍索不已,振 之乃请夏茝谷绘莼成图册以报,秋实题‘秋风乡味’ 四字,又系以诗云:‘两桨凌晨逐浪开,筠篮轻载绿 云来。柔丝温带龙涎滑,香叶青分翠荇胎。雅尚欲书 高士传,清标羞伴美人杯。阿谁未醒尘劳梦,甚欲凭 君一唤回。’一时属而和者数十家。振之复搜罗前人 名作,汇成一帙为‘鲈乡物产’,艺林传为佳话。春 日买棹看江村春台戏,以莼羹佐饭,可以急下数盂。 故吾乡郑瘦山有‘一箸莼香拥楫吟’之句,颇能状其 妙趣。二月莼初生,三月多嫩蕊,秋日虽亦有之,顾 不及春莼之鲜美,故因秋风而动念,不过季鹰之托词 耳。莼之产地不广,故嗜者甚少,且有不识为何物者 ,有疑而不敢下箸者。西湖佳馔,宋四嫂醋鱼外,当 推莼羹,惟黏液去之殆尽,减其柔滑,殊不及吾乡所 制。江城及濒湖诸乡,每值春仲清晨,荷担呼卖莼菜 者,悠扬相接。秋初则多掉舟问售,年来吴郡中亦有 此声矣。” 莼菜以嫩茎和嫩叶供食用,地下茎富含淀粉,可 制馅心,嫩茎及幼叶外附透明胶汁,做汤入口润滑, 清凉可口,别具风味,乃夏季宴席上的佳肴。莼菜最 嫩之叶,名为卷心,以鸡汤加鲜笋、火腿为羹,味甚 鲜美;其次取黄花鱼,做菜花鱼汤。若不得佳汤,则 淡涩不能下咽。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说:“陆之蕈 ,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 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之,曰:‘今 而后无下箸处矣。’”叶圣陶《藕与莼菜》也说:“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 ,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 ,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 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 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采莼多在晨光晞微之时,春寒料峭,揎臂赤足, 劳作最是辛苦。吴时德有《采莼歌》咏道:“采菱采 莲儿女情,年年不断横塘行。独有西山采薇者,千秋 谁得同芳馨。我今采莼太湖沚,紫丝牵向清波里。任 尔渔郎笑我为,野鸥亦渐成知己。归来月下放歌频, 一片幽心照古人。”这是诗人遥看采莼的联想,实在 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P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