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与传承(上海多党合作事业光影风华)

铭记与传承(上海多党合作事业光影风华)
作者: 编者:郑钢淼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92.16
折扣购买: 铭记与传承(上海多党合作事业光影风华)
ISBN: 97872081555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1949年离沪赴美留学的时候,中山医院仅有3号楼 这一幢楼。1956年我回国时发现,中山医院已经新增了8号 楼,地盘大了,病人看病方便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喜 大情况可见一斑。我和大家一样,都见证了新中国的蒸蒸 日上,从内心拥护共产党的英明领导,钦佩她在短短几年 内就已团结起人民,把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治理得像模像 样了,国家各领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中山医院有关领导和我说 :“你刚刚回国,不了解情况,你只看看。”他的用意是 保护我,万一我讲错话,也可不算数、不被追究。领导很 关心我、保护我,我自己也主动学习共产党员事迹,并靠 近中共党组织。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问我:“你放弃了国外 的优裕生活,回来是执行什么任务的?”他们不相信我是 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想用我的医术造福中国人民才毅然决 然回来的。我百口莫辩,就成了“特嫌”及“反动学术权 威”。他们不让我当医生,叫我下了乡。后来我即使回了 医院,也只是让我“挂”在门急诊坐堂,不许我进病房看 病人。 我下乡的时间虽然很长,但却在乡下过得很愉快。我 努力劳动,跟农民一起在大田插秧、种蚕豆……各种农活 我都学会了。纯朴的农民对我很好,他们很尊重像我这种 有知识的“接受改造”的人。对我来说,在乡下或在城市 都无妨,我心中牵挂的是医院和患者,时时期盼着将来仍 能重操手术刀,救死扶伤。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72年,我作为来自上海医院的 会诊专家,被派往贵州某县。从贵州回到上海后,我就算 是“翻身”了。不久“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我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开会,算是彻底“解放”了。 “四人帮”被粉碎,令51岁的我激动不已。我先后主 持了静脉营养、创伤和重症监护、胰岛移植等课题研究, 参编了大量外科教材及专著。1980年,我较早在国内研究 起生物人工胰,目标直指糖尿病——中山医院实施了国内 第一例微囊化大鼠胰岛移植、世界第一例微囊化同种胎儿 胰岛移植。此外,我主持了生物人工肝、“犬感染性休克 的自然过程”“静脉营养”等课题研究,获得1994年上海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2月,患者周绮思肠子打结扭转360度,全部小 肠和部分结肠都已坏死,只能被切除,并将她的十二指肠 与大肠接通,这意味着她将“无肠”。我建议在其胸部置 导管连接静脉,靠源源不断输入全静脉营养来延续其生命 。当时,全静脉营养不仅在国内尚无先例,国外也不多见 ,最要命的是,全静脉营养药每天都耗费上万元,一般患 者都承受不起。 巧的是,瑞典一家药企正在商谈与我国合资开办制药 厂,上医大药学系有同志参与了该项目。我就建议说:“ 既然来办厂,何不免费供应药物给周绮思,将来让她的康 复变成你厂的‘活广告’?”对方同意了我的建议,这就 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病人的困苦:手术时仅27岁的她,术后 又走过了30年人生路,并且生了孩子,也算创下了一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