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中国史
ISBN: 978751130587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禹的治水,也是当时一大事。水患的原因,《尧典》 上只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 其咨”二十个字。看不出什么道理来。《吕氏春秋·爱类 篇》说“古者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之上,大溢 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似乎仍旧 是河患;但是《吕氏春秋》这句话,是原本《尸子》的; 《尸子》已佚,只有辑本,所以现在就引《吕氏春秋》。 尸子是晋国人,他单说龙门吕梁,是就他眼见的地方立论 ,参看胡渭《禹贡锥指》卷三。再看《淮南子·本经训》 “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流通,四海溟滓”。就可以 见得当时的水患,实在是“弥漫于中国大平原”之上了。 原来古时候,江淮河济诸水都是相通的。这个说法太长, 不能细讲;欲知其略,请看孙星衍的《分红导淮论》。《 白虎通》:“谓之渎河!渎者,浊也,中国垢浊,发源东 注海,其劲著大,故称渎也。”《风俗通》引《尚书大传 》:“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水经·河水注》 “自河入济,自济入准,自准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 之名”。则四渎之渎字,实在含有“通”、“浊”二义; “通”字之中,又含有“通垢浊”同“周通”二义。这都 是相传的旧训,决非郦道元所能造的。所以一有水患,就 灾区极广。尧时候的水,据《尧典》看起来,似乎“是多 年的积害”,那么,自然情形*重大了。《孟子》上说: 《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 泛滥于天下;*木畅茂,**繁殖;五谷不登,**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 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淮南子》 也说“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就可以见得当时的情形了 。孟子既然是用的书说,见上节。这许多话,一定有所* 之,不是随口乱道的。这许多话,却不是儒家文饰出来的 ,因为用不着文饰。 禹的治水,《史记》总叙他道:“禹乃遂与益、后稷 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定高山 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孟子》说“禹八 年于”,这些琐细的问题,且别去考据他。过家门不敢入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 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令后稷与众庶难得之食;食少 ,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和《孟子》“舜使益掌火…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之海;决汝、汉,排淮、泗 ,而注之江……后稷教民稼穑……”的说法相合。可见得 当时治水,实在是禹为主而益、稷佐之。《史记·殷本纪 》载《汤诰》“古禹皋陶,旧劳干外”,大概皋陶和益, 是父子继业的。至于治水的法子,大概是疏导诸水,使之 各有去路。当时江准两流域的水,本来都是相通的,就其 天然的趋势,叫小水归入大水,大水东流入海,那么,江 、淮、河、济四水,就是诸水的纲领,所以这四条水,就 唤做四渎。《风俗通·山泽》引《尚书大传》:“江、准 、河、济为四渎。”《汤诰》:“东为江,北为汉,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