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 著者:[日]宇泽弘文。译 者:李博 尹芷汐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ISBN: 9787559661821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宇泽弘文(1928 —2014) 宇泽弘文被称为日本*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毕业于东京大学数学系,因论文优秀,受到肯尼斯·阿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邀请,正式开启经济学研究生涯。他曾执教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学府,影响了大批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阿克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尊其为师。作为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他曾担任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的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美国经济学会外籍名誉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20世纪60年代,他在美国经济学界声望日隆时回到日本,成为日本理论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早期研究集中于数理经济学领域,善于运用艰深的数学分析经济理论问题,在一般均衡理论、两部门增长模型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他反对故作高深,强调数学必须用于解决有社会意义的经济问题。1989年,宇泽被推选进入以筛选严格著称的日本学士院,还分别在1983年和1997年获得“文化功劳奖”和文化勋章,以上荣誉是日本学者在国内能获得的*高荣誉。

内容简介

经济学的性格 经济学一方面将人类经济行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揭示隐藏 在现实经济现象背后的各种因素,归纳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行法则, 另一方面也有消除贫困、纠正不公平现象、稳定物价、发展经济 等实践性目的。在单个或多个社会中,相互密切关联的人根据所 处社会的历史、文化、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各种制约条件来做出经 济上的选择,正是这些选择决定了社会经济现象的特质。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经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同时,经济学又可以 揭示各个社会的制度性限制,运用科学的方法阐述不同社会制度 条件下人们的行动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可以称为一种社会“科学”。 然而,经济学与通常所说的科学又有所不同。因为经济学研 究的经济现象,说到底是发生在某种历史进程中的人类社会活动, 是无法重复观测的历史现象。它既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设计新 的实验,也不能像天文学那样能够在同样条件下反复观察。因此, 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严密的理论构建力。经常有人说,经济学是科学中最具艺术性的,又是艺术中最具科学性的。 经济学还带有实践性的一面。很多经济学家之所以对经济学这门学问产生兴趣,并下决心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是因为对贫困和分配问题的关注。为什么在同一个社会或国家里,有的人苦于贫穷、每天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有的人却能够丰衣足食甚至挥霍无度?纵观世界,为什么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如此巨大?纵观某一个民族的历史,为什么有的时期国贫民困,有的时期却国富民强?经济学家的终极目标,就是了解人间疾苦,摸索消除贫困的法和策略。 日本有一本杰出的经济学入门书,即河上肇的《贫乏物语》(1917)。这本书是 70 年前写成的,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深感贫困问题是经济学最中心的课题。河上肇探讨的贫困,主要是指无法充分享有生活必需品、作为人不能自由地掌控生活的状态,这种贫困在当今日本也依然是重要的问题。无可否认,解决这种贫困是我们切实的任务。河上肇在《贫乏物语》的前言里引用了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名言“生命是唯一的财富”(There is no wealth, but life),强调经济的目的不是追求财富本身,而是求道的过程。纵观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经济, 可以看到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提高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河上肇关注的贫乏在 70 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深刻课题。 火热的心和冷静的脑 经济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运用科学和理智理解经济现象; 另一个是提出实践性的建议,让人们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经济学者既需要一颗火热的心,又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经济学的这种双重性格使这门学问更具魅力,也更加复杂。于是出现了数量众多,有时彼此矛盾的学说。 每个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背景和阶级位置,他们能否站在中立的立场,对经济活动做出“客观 的”分析?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Wertfreihei)问题至今仍然是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无法避开的问题,可谓是经济学研究之路上的首道关卡。 关于经济学,有强调其科学的客观性的经济学者,比如莱 昂 内 尔· 罗 宾 斯(Lionel Robbins)。 罗 宾 斯在《经 济 科 学 的 性 质和意义》(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1932)一书中,对经济学进行了如下定义:经济学是一门考察如何在不同用途之间配置稀缺资源,从而以最优效率达成给定目标的学问。而设定怎样的目标,则不在经济学家探讨范围中。罗宾斯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资源配置的可能性与目标设定是没有关系的,并以此为前提展开论述。罗宾斯更加重视“采取何 种手段”“这种手段需要多少费用”这些题,也就是说,他在考虑经济学时把焦点更多地放在效率上。这种思维方式对日本称之为“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两大流派 回顾经济学的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学思想一直存在两大相互交织的流派,即理性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学派,而历史学派也可以称作制度学派。 理性主义经济学思想认为,经济学的主体,即人类,其偏好是绝对的且不变的,不受历史、风土、制度等诸多因素左右,只由人类的本性决定。 与上述说法相对,历史学派或制度学派则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有关商品、服务的生产和交换的制度性因素制约。可以说,关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条件制约的历史学派以及重视文化和制度条件的制度学派都属于这种思考方式。在经济学的历史上,有时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有时历史学派又成为主流,但这两个学派一直是共存的,它们共同形成了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经济学探讨的就是这两种思维方式如何融合。 理论与实证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包括理论与实证两个组成部分。经济学研究是在理论与实证相互关联和交错过程中发展的。 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观察经济现象,也 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经济循环。当然,理论既不是零散的、 印象主义的观察,也不是随意的主观表达。理论通过把经济社会 的历史、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整合为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把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加以模型化,分析经济现象表面的关系以及 背后的实际原因。理论一方面需要对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进行历 史性考察,结合与具体现象相关的知识、统计数据、社会和制度 因素来构建基本的框架;另一方面又要验证通过框架推论出的理 论命题是否与各种现实条件相符。通过这一实证过程,经济学家修正或推翻理论的前提条件,尝试构造新的理论体系。然而,理 论和实证的关系在经济学中不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清楚,很大程度上依靠每一个经济学者的直觉和洞察力。 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很早就开始尝试体系化,抽象度之高也无与伦比,正因如此,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女王。 同时,经济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研究成果和政策 密切相关,因此在实践层面也很重要。 统计数据的积累推动经济学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学的对象 本来就是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服务,它们的特点是都可以在市场上被定价。 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尤其是二战后,很多国家致力于以政府为中心收集各种经济数据,再加上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通过处理大量统计数据来进行经济预测、理论检验和政策效果评估都更加容易了。 尤其是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出现了计量经济模型的开发热潮。这一热潮不仅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对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计量经济模型原本是用方程体系表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产物。 这个方程体系的一些结构性参数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出来。计量经济模型的特征在于能够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特征加以模型化,它在初期规模很小,也恰当地体现了经济学的理论思想。之后,计量经济模型逐步扩展,越来越脱离经济学含义,有时甚至还成为阻挠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理论经济学之父”、 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大师 、《日本经济新闻》誉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擦肩的巨匠”宇泽弘文经济学入门经典 宇泽老师在芝加哥大学的课程吸引了我们几个人, 其中有和我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克洛夫教授。 老师想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年轻经济学家聚集在一起,使芝加哥成为全球的知识中心。 这个想法很快实现了, 在芝加哥的一个多月里,我们都成了他的追随者。 我自不必说,宇泽老师对以阿克洛夫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大批经济学家都有巨大影响。……宇泽老师善于使用各种数学工具,教给我们很多新的方法。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仅是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还有他强调要用这些方法研究真正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问题。老师非常关心活用数学方法研究不平等问题,我被这个难题吸引。以此为契机,我才放弃了学习物理学,走上了研究经济学的道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斯蒂格利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