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篇研学旅行的缘起与发展
本篇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研学旅行的缘起、含义与教育目标、特点、基本原则及有益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二是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外研学旅行的发展概况、研究成果及相关研究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论述;三是分别从古代、近代及当代三个阶段对国内研学旅行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
第1章研学旅行概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内容导读
本章主要讲述研学旅行的缘起、研学旅行的内涵与教育目标、研学旅行的特点与基本原则、研学旅行对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以及国家相关研学旅行的文件与政策。
1.1研学旅行的缘起
一谈起研学旅行,人们就会想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众所周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文出自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鄄鄂”指山水传神,此处含义应引申为“架构”,即绘画的基本框架,后来也指写作、书法等的基本框架。立成鄄鄂,即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在这里,“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在实践中学习,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也有人把“读书”与“行路”的关系做了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座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这就是常见的另一种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今中外,出现了很多在实践中学习的例子: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 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由此可见,“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习,已经在人们心里扎根深厚,在人们的认知里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谈谈 “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活动——研学旅行的缘起。
早在2003年上海就成立了“中国上海国际修学旅游中心”,还编写出版了《上海修学旅游手册》;2006年,首届“孔子修学旅行节”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曲阜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许多地区都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所以,研学旅行在国内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兴起和推广。2008年广东省率先把研学旅行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写进教学大纲。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选取了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指南(试行)》,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可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可以说,研学旅行已正式登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舞台,研学旅行在全国展开。
1.2研学旅行的含义与教育目标
何为研学旅行呢?它的含义是什么?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它的教育目标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研学旅行的领域吧!
1.研学旅行的含义
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即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科任老师或者研学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在“行中研、研中学”的形式中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并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公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重在全员参与、集体活动、走出校园、实践体验,以达到培养中小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故此,依据《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关于“研学旅行”的界定,我们可以定义研学旅行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面向全体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
2.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
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1.3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1.研学旅行的特点
依据《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规定与要求,我们发现研学旅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组织性。2016年11月30日公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重点强调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是具有教育资质的职能部门和学校,而非其他的社会部门、旅游景区、课外培训机构或是户外拓展基地等。
第二,计划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
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师生,全国各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各景区、户外拓展基地以及其他研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