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论语(全彩图解典藏版)

图解论语(全彩图解典藏版)
作者: (春秋)孔子|校注:思履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60
折扣购买: 图解论语(全彩图解典藏版)
ISBN: 97875502820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学而篇第一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题解】 这是《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本章开宗明义, 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 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 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 ,不奢求于外。人不学不知道,但学习之后不代表就 掌握了,还要按时去温习和巩固,这样才能做到学而 有知。有知之后,再与朋友相互切磋,把学习中遇到 的难题或新收获与人共同分析、分享,自是人生快事 。即使自己不被人了解、不被人器重,却依然能够安 贫乐道,不心生怨尤,这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虽然 这一段只有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却表达了孔子对前 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的欢迎之意,又表明自己授业内容 的总括——学习之道和学习的目以及儒家提倡的君子 之道。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 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 温习和练习的意思。③说(yue):同“悦”,高兴、 愉快的意思。④乐(le):快乐。⑤愠(yun):怒,怨 恨,不满。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 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 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 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 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 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题解】孝、弟(悌),是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子女 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持有的正确态度。如此,可以防 止犯上作乱的行为。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自 春秋、战国以后的每个朝代,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学 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从重亲情扩大到有利于社 会秩序的规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孔子重视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以礼来建构社会伦理秩序。在 这个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悌, 是从懂得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语所 说的“百善孝为先”。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 爱,然后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妇、 长幼、朋友等对应的关系秩序,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 。一个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会在社会中安分守己, 不会去做逆反的事情。 【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半,只有曾参和有 若称“子”。②弟(ti):同“悌”,敬爱兄长。③鲜 (xian):少。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 意思是没有这种人。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 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 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 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 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 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