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牛津通识课
作者简介
[英]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创始人、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耶鲁大学军事和海军史学教授。著有《普法战争》(达夫·库珀奖)、《大战略》(沃尔夫森奖)、《欧洲历史中的战争》(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必读书目)、《战争的原因》等。
内容简介
牛津通识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 1914年的欧洲 由于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所有的海洋上进行的,并最终涉及各大洲的交战者,因此可以合情合理地将其称为“世界大战”。但这肯定不是第一次。在过去的300年里,欧洲列强一直在全球各地互相争斗。参与这场战争的人简单地称之为“大战”(the Great War)。就像以前所有的战争一样,它一开始只是一场纯粹意义上的欧洲战争,这场战争源于欧洲列强相互冲突的野心和共同的恐惧。其过程如此可怕,其后果如此惨烈,与其说是因为其全球规模,不如说是军事技术和参战各国人民的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拿破仑战争后写道,战争是由政府政策、军事活动和“人民的激情”组成的“三位一体”。如果我们要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就必须考虑这三者中的每一个因素。 1914年的欧洲列强 除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欧洲“列强”(现在仍然这样称呼)与前两个世纪基本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平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强大的是现在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王国在1866年对奥地利帝国和1870年对法国的胜利战争中建立的。法国因战败而沦为二流国家,并对此愤愤不平。自1867年以来,讲多种语言的奥地利帝国被重组为奥匈帝国的二元君主国,并作为德国的盟友接受从属位。虽然匈牙利是一个准自治国家,但这个君主制政体经常被简单地称为“奥地利”,其人民被称为“奥地利人”,就像英国在国外通常被称为“英格兰”,其人民被称为“英国人”一样。在这些大陆强国的两侧是两个帝国,它们的利益只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有关。一个是庞大的沙皇俄国,它有一半以上的领土在亚洲,在东南欧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尽管有时是断断续续的;另一个是英国,英国的主要关注点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同时扩张并巩固自己在海外的势力。除了北非的沿海边缘地区之外,西班牙帝国海外的残余部分在19世纪初被美国占领,现在已沦为三流国家。它在欧洲列强中的位置已经被意大利取代。1860—1871年,在萨沃伊王朝的统治下,意大利实现了统一。虽然这种统一是表面上的,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但仅仅其阻碍价值就引起了其他列强谨慎的尊重。 直到18世纪末,这些列强在社会构成上一直是同质的。这些社会仍然主要是由土地贵族统治的农业社会,并由被教会合法化的王朝实行统治。100多年后,这一切要么已经彻底改变,要么正在发生迅速而不稳定的变化,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变化的进程是非常不平衡的。 英国 英国一马当先。到20世纪初,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土地贵族在社会上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政治权力的最后残余正被下议院夺走。在下议院中,两个主要政党展开角逐,不仅争夺中产阶级的选票,而且随着选举权的扩大,还要争夺工人阶级的选票。1906年,一个由自由派和激进派组成的联盟上台,并开始为建立福利国家奠定基础,但它不能忽视在这个世纪初英国所处的矛盾困境。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强国,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庞大帝国的骄傲拥有者,但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这个帝国的中心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岛屿,它的财富依赖于世界贸易,更重要的是,它的城市需要进口食品。皇家海军的“制海权”(command of the seas)既维系着帝国的统一,又保证了英国人民的温饱。失去制海权是一场疆梦,这个问题困扰着历届英国政府,主导着它们与其他列强之间的关系。理想情况下,它们希望远离欧洲争端,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只要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的邻居或单独或集体可能会威胁到其海上霸主地位,都会引起举国上下的担心和关注。 ◆带领你三小时读懂一战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 ◆欧美高中生都在读,雅思托福真题来源。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全世界累计卖出1000万册,许多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 ◆由各领域闻名世界的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集中于军事学领域,一本书讲透《战争论》、一战、拿破仑战争、西班牙殖民者的方方面面。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迈克尔·霍华德教授将带你重回20世纪,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