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备课(全二册)(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大教育书系)
作者简介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被业内专家称为“卓越写作教学名师”;被孩子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被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福建省作协会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作文教学主张。已出版畅销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小莲藕学作文》等三十余部个人专著。微信平台“语文榕”备受关注。
内容简介
课文那么短,能教满一节课吗? 徒弟备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精卫填海》,课文那么短,能教满一节课吗? 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全文如下,两句话加6条注释: 精卫填海① 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④而不返,故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堙〕填塞。 这篇文言文确实很短,浅显易懂,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此,徒弟在自行解读与初步试教后坦言:教学时间大概在15分钟左右。那么,剩下时间做什么呢?基本上安排当堂完成练习。或者,再做点“作业订正”“班级琐事点评”之类的事…… 我知道,这是青年教师在自己班上教学时的“常态”;不过,这的确属于“非常态”。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三五分钟完成“口语交际”教学,之后进行“作业订正”“班级琐事点评”之类的事;将作文当作作业,提出写作要求,之后进行“作业订正”“班级琐事点评”之类的事;简单布置“综合实践活动”,之后进行“作业订正”“班级琐事点评”之类的事…… 青年教师并非不负责,而是感觉“没得讲”。其实,这里存在着对“教学内容”这一概念的误解。“教学耗时”与“课文长短”不构成正比例的关联——课文的长短与教学的内容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如果对教学内容有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就会明白:课文的长短并不是决定教学时间的唯一因素。 关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基础教学内容 例如《精卫填海》一课,应实施的基础教学内容为:本课的五个生字词学习,分别是:帝、曰、溺、返、衔;课后提出的朗读、记忆、背诵的学习要求;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的学习;获取本课文字中蕴藏的内涵的学习等。 统编教科书的助学系统,为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精卫填海》为例,学生完全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结合随文注音,实现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读懂文义。这篇短小的文言文,能够在自学中完成朗读、理解、记忆的基本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形式的辅助下,还可以借助熟字到生字的迁移,完成生字教学;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等,完成课文内涵、意蕴的获取。以上的基础教学内容是本课学习的“保底”需要,不能马虎应对,但的确存在教学耗时不长的现象。 关键问题是——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教学内容要落实呢?我们提出第二层次概念——核心教学内容。这是高耗时的教学内容,也是评估本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 第二层:核心教学内容 所谓“核心”,就是“目标”。教师应充分结合统编教科书的编撰系统,致力于在教学过程中抵达目标。在单元导读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在单元课文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是本课教学中最应被关注的,也是本次教学的核心要义,自然成为教学是否有效的评估依据。 以《精卫填海》为例,这一单元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落实的目标有两个: 其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先说第一个目标的达成。精卫填海这一故事确有起因: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泳,不幸溺亡;有经过:女娃化为叫精卫的小鸟,不断衔来树枝,要填满东海;结果呢?没有结果。《山海经》中没有记载结局,人们至今没有答案。所以,针对“结果”,可以展开想象,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拓展空间,“想象”也是目标二中提及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东海之王”的角度去想象,精卫填海的可笑;以“精卫”本尊的角度去想象,填掉东海的必要;以围观的诸神的视角去想象,填海的各种可能;以新时代小学生的本色去想象,填海的结果是什么,填海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产生什么样的预示……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借助想象增添了阅读故事的趣味,还完成了第一条教学目标。这一学习结果的获取,与每个学生都产生关联,让学习效果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教学时间的保障,要经历各种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换位思考等,大约8-10分钟。 再说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可以进行互文印证式的学习,感受神话的神奇与人物的形象。以本单元为例,共选编了三篇中国古代神话。除了《精卫填海》外,还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另外两篇故事中,都发生了“天大的事”,而盘古和女娲都能解决,结局也是那么的完美。 比较而言,神鸟精卫,却有一丝的哀怨、悲苦,让人惋惜,留下遗憾。作为炎帝的女儿,去东海游泳,却被溺死。“神”性是否有点削弱?但正因如此,这一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了“人”的意味,在神的力量缩减的同时,人的形象却在读者心中确立起来。学生对这只“神鸟”多了一份特殊的怜悯之情。而这份怜悯之情又在了解了“精卫不断衔枝填海”的行为中被强化,被升华,转为对精卫行为中所携带的坚强、隐忍的精神的赞叹。对“形象的感受”这一目标也就在品读中完成了。 显然,这样的体会与感受,需要过程,要经历互文学习,前后关联,很适合进行小组合作,还可以组织辩论、比对等,消耗的教学时间不会少,也在8-10分钟。前后教学内容叠加起来,一节课上得很充实。 可见,课文的长短,并非是教学时间长短的标尺。《精卫填海》只有几十个字,也能教满一节课。关键在于——教师应明确,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也是由学习需求决定的。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同时,课堂中应致力于瞄准核心教学内容,跟着统编教科书的精心设计,抵达目标,让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应成为青年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执行这三方面实践中,予以注意的前提。 1.何捷老师新作,一线备课,聚焦语文要素大问题,化解日常教学小问题。 2.指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解决教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