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碳交易](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18/05/20221118054345600.jpg)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00
折扣购买: 一本书读懂碳交易
ISBN: 9787308229760
肖忠湘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主持、参与完成多个省、市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多个省、市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多个地方政府和国企提供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指导和培训。已出版《迈向碳中和:中国未来转型路径与产业机遇》《迈向碳中和:能源转型中国方案》。
5.1.2碳市场的冲击和机遇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碳约束”时代。各企业如何协调既定的生产发展目标与新增的碳中和目标,成了当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碳交易的来临,将带来五大挑战。 第一,经济或面临“全面冲击”和行业“局部洗牌”挑战。 要实现碳中和,供给侧是核心抓手,关键是处理好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的排放问题。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的数据,2000—2017年,全国碳排放量由30.03亿吨上升至93.39亿吨,这八大行业的碳排放占比由80%升至约88%。在经济基础仍不稳固的当下,应该谨慎对待直接限产、关停等对供给冲击较强的措施,同时也务必要避免经济发展“硬着陆”“急转弯”。但是,以碳交易为抓手的“柔性”碳供给约束,也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其本身就是个不小的冲击。由于中国企业数量多,不同地区企业获取碳排放配额的成本不同,当部分企业的碳减排成本超过地理转移成本时,或引起跨区域的迁移,从而引起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的大规模流动,这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全面冲击。在日趋严峻的竞争格局下,部分落后企业甚至会面临淘汰危险。如个别产业链“链主”企业因碳交易市场而被“洗牌出局”,或引起产业链“多米诺效应”。此外,由于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的行业利润不同,碳市场的运行可能导致一些存在“碳比较优势”的行业扩张,也可能会抑制一些行业的发展。因此,对碳交易带来的对经济的“全面冲击”和行业“局部洗牌”要格外重视。 第二,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与创新压力。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成为强制减排约束型市场、控排企业获得的配额逐年降低、纳入碳市场范围和比例逐渐扩大,各重点排放企业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碳减排发展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某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尽管,近年来全国范围关于“双碳”课题的研究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高能级研发平台、龙头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及高层次人才还是相对缺乏,尤其是企业层面,“双碳”技术更是储备不足,科技管理部门力量相对薄弱,在新行业、新产品、新消费等领域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引领。 第三,行业用能结构、产品结构面临深度优化挑战。 目前,中国存在能源消费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产品结构仍以碳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等问题。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减排成本的增加与减排潜力的缩小,控排企业亟须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清洁能源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碳排放。根据多个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预测,中国碳价将逐步上涨,在减碳成本日益加剧情况下,行业用能结构、产品结构深度优化任务艰巨。 第四,企业成本增加,产能缩减与可持续经营矛盾升级。 碳市场的运行将导致控排企业,尤其是能源行业企业必须为使用碳排放权这一稀缺环境资源承担相应的费用。短期内,控排行业和企业用于低碳转型的生产技术成本、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应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碳市场进行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交易成本以及支付给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成本将显著提升。此外,随着国家碳排放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的履约成本将不断增加。目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仍存在更大的碳需求,控排行业和企业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产能缩减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压力。 第五,碳市场前景未明,企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挑战。 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存在碳排放监测技术相对过时、碳市场核查机构体系尚未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部门对未履行控排义务的企业惩罚力度偏低等问题,控排企业把握执行难度较大。同时,碳市场面临着自然、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种不确定性风险,将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参与度还远远不够,专业化投资群体不发达,碳金融发展缺乏专业或长期资金支持。尤其是,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具有试点碳市场的区域,其他大多数省市缺乏地方试点碳市场的运转经验,在碳市场尚未完善且存在大量不可预见因素的情况下,控排企业在参与碳市场和低碳转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然,碳交易市场的到来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的碳市场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很高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看到《一本书读懂碳交易》的出版。在“双碳”绿色浪潮下,希望这一顺势而生之作能帮助企业、个人加深对碳交易活动的理解,引发更多读者对碳交易市场的关注和参与,聚合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拥抱伟大时代,投身于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中。 ——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郭濂 《一本书读懂碳交易》从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碳交易讲起,对国际碳市场进行了介绍,梳理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下碳市场的特征、挑战,展望了碳市场未来的发展,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希望通过本书,大家能更多地了解碳交易,理解其对于我们的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耿涌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重心和政治格局正发生重大转变。碳交易市场作为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手段,必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广泛影响。本书从碳中和的角度出发,以五个问题带领读者逐步了解碳交易,以其独到的见解引领读者看清碳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数字金融分院副院长 金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