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精)/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内容简介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导读 《儒林外史》为人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名利场, 勾画出人们沉沦于名利之中无法自拔的真实状态。这些人 不论贵贱,为了名利,蝇营狗苟,或尔虞我诈,或巧取豪 夺,或欺世盗名。吴敬梓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用富有诗意 的笔调塑造出一个文人士子的楷模——王冕。对于小说中 的王冕,作者综合了各种历史材料,对之进行提炼、加工 ,创作出心目中最理想的完美人物。 王冕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典范。七泖湖畔的荷塘池 水陶铸了他的人格,浇灌了他的心灵。他毅然拒绝时知县 、明太祖的召见,彰显了他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淡泊。回目 标出,楔子的作用是为了“敷陈大义”,借王冕这位名流 来“隐括全文”。王冕的首先亮相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政治 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王冕对功名富贵的决绝态度 与名利场中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王冕 成为一面道德批判的镜子。作者用这个提纲挈领的人物来 隐括全书,不仅形象地揭示了主题,还为芸芸众生提供了 一个评量人物的准绳和尺度。 由于本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王冕看问题 能从“旁观者清”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他道出了统摄 全书的预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 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一代文人有厄!”这就点出了 功名富贵对读书人的腐蚀作用尤甚,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的 深沉悲哀。以传统眼光而论,文人士子应替统治者施行“ 仁政”,他们担负教导社会、敦化伦理道德的重任。读书 人的堕落即意味着社会的退化、民族品格的坍塌。 本回王冕放牛时见到了“不知姓名之三人”——胖子 、瘦子和胡子。卧闲草堂评本(以下简称“卧评”)认为 :“不知姓名之三人,是全部书中诸人之影子。其所谈论 ,又是全部书中言辞之程式。”作者刻意对这三入进行模 糊处理,使他们成为全书中沉溺在功名富贵欲望中的读书 人的象征,强化了隐喻功能。这三人的谈话方式主要有两 点:一是借他人之重来抬高自家身价;二是胡吹神侃、避 实就虚。 首回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之需用心品味 。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 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 ,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 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 。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 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崎(形容品格 特异,不同于众。嵚,qin)磊落的人。 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 ,他母亲做些针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计)供给他到村 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 他到面前来说道:“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 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 原著、全本:采用经典底本,畅行多年,销量领先。 导读、注音、释词:让读者更准确、更轻松、更全面理解《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