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7.70
折扣购买: 德意志思想评论 第十五、十六卷/欧洲文化丛书
ISBN: 9787100209472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类世的哲学》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四书》《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海德格尔自20世纪30年代之后就放弃了《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开启了自己哲学的重要转向,而《论真理的本质》 则是这一转向的标志性开端。 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这一转向的性质和意义,海德格尔都的确放弃了从此在的生存论描述去澄清存在之意义的哲学道路。 因为如若存在必然包含了对存在的遗忘,现象或自身显现必然隐含被遮蔽状态,并且原初的真在本质上包含非真,那么“事情本身”显然已经超出了《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视野,无论是“存在论”还是“现象学”都不足以用来命名。 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直至晚年,海德格尔在自己的著作和手稿中的确很少讨论和使用“存在论”和“现象学”等相关的早期哲学术语。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 这篇转向时期的经典文献中,海德格尔明确地把“真”理解为“世界”和“大地”或“敞开”与“遮蔽”的“原始争执”(Urstreit)。 而在几乎同一时期写就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里,他不再仅仅从生存论上理解“存在的遗忘”,而是将“存在的遗忘”和“存在的离弃”看成是存在作为历史(“存在史”)的内在命运———存在既自身显现或馈赠为存在者, 又同时自身隐退。 相应地,此在不再是一切存在者之存在或自身显现的前提,相反,此在之所以自身显现恰恰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植根于存在,甚至“被抛”(geworfen)给存在,并且因此成为“此在”(Da-sein)。 存在的这种既显又隐的“原始争执” 和相互依存,被海德格尔称为“本有”(Ereignis)。 当然,海德格尔在晚年更喜欢用“林中空地”(Lichtung)这个更形象的名称,并且把原初的存在、“本有”或“林中空地”看成是一种歌德所说的“原现象”(Urph?nomen) ,或者说一种“原事情”(Ur-sache)。 而在《查林根的讨论班》(Seminar in Z?ringen) 中,海德格尔甚至认为,真正的现象学是一种“未显现者的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Unscheinbaren)。 因此,当海德格尔晚年声称他一直坚持现象学的原则并且坚信“倘若不坚持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存在问题就是不可能的”时,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理智诚实”。 只不过他在思想转向之后所坚持的现象学显然既不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也不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是一种看似悖谬的“未显现者的现象学”。 但是,倘若现象的本义是“自身显现”,那么“未显现者”是否还能进入现象学的思想视野?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来看,这或许不是一个多余的反问。 思德国哲学中的经典问题,读学界大家的缜密论述。 1. 《德意志思想评论》是国内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辑刊,也是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2.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五、十六卷集中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现代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其中包括吴增定、邓晓芒、倪梁康等知名学者撰写的长篇文章,带领读者一探德国哲学中的经典问题。《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由孙周兴教授主编,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