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花开——中国银行从扶贫到振兴的经济学笔记
作者简介
中国银行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是中国银行定点扶贫工作的领导机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定点扶贫的工作要求。研究工作举措,部署工作任务,批准定点扶贫重大项目,进行把关定向。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苹果里的经济学 北纬35°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陕西境内渭河以北的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处于这个纬度,海拔800—12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是优质苹果产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中国每11个苹果中,就有1个产自咸阳。中国银行在咸阳“北四县”(淳化县、旬邑县、长武县、永寿县)启动苹果扶贫项目,正是看中了这一地区所具有的独特要素禀赋。 苹果虽小,但它涉及很多问题,如消费市场、果农的收入、政府的责任、企业的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如果离开了这些内容去谈发展苹果经济,根本是狭隘的、一叶障目,甚至是缘木求鱼,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寻找不到正确的发展苹果经济之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判断产品好不好?产品竞争力在哪?产业基础怎么样?这些复杂的问题似乎难以找到突破的路径,但是,这些没有难倒中国银行扶贫队的队员,他们下定决心:从经济学的价值创造和资源稀缺性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苹果树在中国不是稀缺树种,但为什么在“北四县”是稀缺的?同样是一棵树,资源如何配置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中国银行扶贫工作队实地考察区域苹果种植情况,最终寻找到许多种具有普遍性、生长性,能够激活一个区域的民生经济项目。 一、激发经济原动力 理解了扶贫开发的供给侧结构性特征,发挥金融优势真抓实干就可以解决“扶贫扶什么”“脱贫脱什么”和“攻坚攻什么”这三大问题。 (一)把握扶贫之要素 为简单可行,可以把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源泉分为两个方面: 1.常规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质”的提升,如教育、培训、就业、观念等推动的人力资本提升,税收、利率汇率市场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推动的资本利用效率提升,土地确权等导致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2.非常规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以外其他要素)的提升,如制度改进、技术创新、品牌效应、供应链完善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些要素的影响力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排除的是大水漫灌的周期性,强调的是结构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实践中把“扶”的方向指向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到“北四县”,从哪个产业入手呢?每年九、十月是苹果成熟的季节,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果实累累,走到哪儿老乡们都拿出最好苹果招待中行来客。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一个个酸甜红润的苹果,给中行扶贫人带来了最好的启发。 从扶贫工作帮扶对象看,陕西全省累计有约200万农户、近400万人镶嵌在苹果产业链上,56个国定贫困县中26个是苹果基地县。不仅如此,全省共有涉果农业院校6所,各类果树试验站43个,其中苹果试验站19个,果业科研机构20个。种小麦省心,种苹果费力,但同样一亩地,小麦只能挣三四百块钱,苹果却可以收入几千元甚至更高,因此苹果成为当地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扶贫产业从苹果入手,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既面临着外地苹果的竞争压力,也存在一些短板亟待突破。围绕“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苹果产业既面临着常规要素“质”的提升,又急需非常规要素的提升。 首先是生产经营方式。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指出:“陕西苹果户户均果园11.3亩、户均拥有2.8个果园,规模小、组织体系碎片化。因此,适度扩大苹果户户均规模是解决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其次,陕西苹果分选仍以人工和初级机械分选为主,4.0分选线(4.0版本的果蔬分选装备是以先进的硬件和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主要针对苹果、桃类、梨、柑橘等水果的内部生理特征如糖度、酸度、霉心病、褐变等进行检测分选)使用率也仅为30%,大部分没有实现智能化品质检测。冷链贮运是果品保值增值的关键,但陕西省果品冷藏能力与产业规模不匹配,大型冷链设施不足。果品储藏能力不足,仅占苹果总产量的37%,其中气调储藏(通过调整和控制食品储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和比例以及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来延长食品的储藏寿命和货架期的一种技术)占比约为10%。陕西省作为一个苹果产业大省彼时的储藏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 再次,果品营销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二、三产业关联度低,果业文化、果业金融、果业物流等缺乏支撑,综合效益不高。由于果农品牌意识淡薄,优质商品率低,残次率过高,精细化分拣难度大,优质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锚定出现问题,性价比不高,导致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品牌缺少影响力,“北四县”苹果产区相比其他产区销售时间节点尤为明显,最重要的三个时间节点分别为中秋、国庆、春节,大多数果农都会在中秋前采摘苹果,大量的苹果未成熟就提前下树,若当年苹果行情好,会有一个差不多的价格,如果行情出现波动,就会出现差很多的亏损,完全处于一个靠天靠行情的状态。由于苹果早采,品质不够,生鲜水果又受货架期的影响,不存库容易被贱卖,存库会增加果农成本,更重要一点,存库后如果春节走货慢,又会出现苹果开春后的疯狂抛售,当地果农完全失去苹果定价权。主要销售渠道还是线下销售,因为咸阳产区地理位置、纬度与洛川接近,苹果果形与洛川苹果接近,大量被砸到低价的咸阳优质商品果被客商收购拉走、分拣包装成其他品牌后发往各大市场,实乃产业之不幸,品牌之尴尬。 此外,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在多地调研发现,陕西省苹果产业还存在结构不优、生产基础薄弱、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缓慢、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品牌综合实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等短板。“全省注册苹果类商标343个,但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与区域公用品牌中最知名的‘洛川苹果’与‘烟台苹果’还有差距。”果业科技支撑虽然有一定实力,但是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基层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制约了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市场上盗用“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品牌的现象时有发生,品牌保护压力大,基层技术人员短缺,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突出,品牌效益与陕西省果业规模不相称,“大商品、小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弱的现象亟待破解。农产品已进入品种、品质、品牌竞争的新时代,品种作为物化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起关键作用。 是问题也是机遇。这样一些问题,为提升“北四县”全要素生产率的很好的切入点,也是中国银行扶贫队帮扶的重点。 (二)斩断农村之穷根 经过多年的人力、物力投入,农村贫困地区“没吃没穿没水井没公路”的状况已得到极大改观,克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的有形障碍。但真正的障碍是无形的、结构性的“穷根”,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反面。 “穷根”体现在心态上,最为明显的是“两个不”。第一,“不羡慕”。没有发展的强烈欲望和动能,甚至认为脱贫还不如不脱贫;外面的世界好不到哪里去,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混得不好就等着或怨天尤人。第二,“不相信”。不相信市场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只相信行政和权力;不相信坚持可以带来远方的收获,只想拼命守住眼前的利益。 “穷根”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缺少“两个字”:创、闯。比如,2017年夏季,在中国银行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中银集团旗下的中银金融商务有限公司下了很大的决心,拿出了150个名额,针对“北四县”贫困大学毕业生组织专场招聘,并首次将学历要求调低到大专,整体力度前所未有。150个名额平均分配在三个工作地点,合肥和昆山在工作时间和薪酬水平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但最初报名时,约有95%的学生宁愿“挤破头”要报西安,也绝不报合肥与昆山。经过市县人社系统和中国银行扶贫队员们走家串户的宣传,情况有了改进,招聘人数历史最佳,但最终西安全部满额,合肥昆山两地则仍空缺不少。 在招聘启动会上曾有相关领导说:“这些孩子从塬上走出去,走到西安,甚至更远一些的合肥、昆山,思想、思维上也会不断开放,他们也会把这些新的想法带回各自的家庭……”迈出这一步很难,看着合肥和昆山的一些名额白白浪费,只能感叹“撼山易,撼观念难”。但是迈出去就不一样了。两年后,当扶贫队带领咸阳人社局和人才服务中心的同志到合肥、昆山回访这些孩子时,深深地感慨:他们变得如此自信和向上。这不由令人想起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所描述的温州农民周老顺一家背井离乡、在中国各地和欧洲艰苦创业,最终转型成为现代企业家的故事。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这就是“志”的力量,也是来自劳动力“质”的提升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力量。 “穷根”体现在结果上,可温饱、难发展。不管一个地方多么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区位优越,只要穷根还在,“志”“智”“质”“治”不起,仍然有产品无品牌,有资金无产业,有机会抓不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缺乏持续动力。如果说增加要素投入是“生枝叶”,那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拔穷根”。 具体到扶贫切入点苹果产业上,就是要斩掉低成本低收入的种植理念“穷根”,斩掉全靠政策补贴的思想“穷根”,斩掉等着地头收购的渠道“穷根”,斩掉跟风种植、缺乏创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发展模式“穷根”。 (三)唤醒“内在资源” “穷根”是无形的,是存在于人理念里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源泉也是无形的,是人们理念里的东西及其形成的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最终要拼的也是认识、观念、创新、思路这些内在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著名的《塘约道路》一书描写了贵州安顺一个穷山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如何通过成立合作社搞规模经营,重拾乡约民俗,重拾村民自治,实现惊人蜕变。书中提到了农村“重建家园”:“岂止是道路、房舍……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生活理想……世道人心、公序良俗、民主法治……哪一个不需要重建?”塘约村是一个洪灾后一贫如洗的村庄。即便是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也不是依靠资源投入走出贫困的。书的开始部分,带头人左文学即便在最困难时“在浴桶里”苦思冥想的也不是如何跟上面要钱要物,而是想明白了“要踩出一条路来,第一步就是要成立合作社,把全村的地都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思考的是道路,拼的是脑子。 《塘约道路》中的曾永涛市长评价塘约村的成功时认为,塘约实践唤醒了两大资源:沉睡的土地资源和人的内在资源。他用的是“唤醒”,用经济学词汇讲,是改变了要素配置和要素使用效率。 怎样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安顺市总结为: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称“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称“赋权”;交易属市场行为,称“易权”。通过这“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承包权。这些做法都不是增加要素投入,都是改变要素配置的典型做法。这样的道路,拼的不是资金,是脑子。 怎样唤醒人的内在资源?作者王宏甲在书中深情地写道:“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书中提到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也就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会“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塘约村就是搞了这样一个“举善而教不能”的综合培训中心,学技能、学政策。当然,唤醒人的内在资源绝不仅仅是建个培训中心这么简单,唤醒和培养一个好的带头人、解决好四种“个别”人(村委、党员、村民组组长、好村民代表)问题、市县村一级管一级、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创造一个改革的环境,萌生向上的希望,产生学习的冲动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正如书中所说:“什么是经济增长点?我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起来了,就是经济增长点。”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组织起来,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拼的仍然不是资金,是脑子。 回到苹果产业上来,这将涉及一个与贫困群众息息相关的产业链的发展,更要动脑子。 从一产的角度考虑,要帮助村集体,或引入带头人、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标准种植并开发创新品种;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用切实可行的机制去鼓励群众种植高品质的苹果,发挥苹果示范园的“样板”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伐老建新、高接换头、间伐和示范园创建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老旧果园更新改造;要改变苹果品种单一、结构雷同的状况,改变“富士苹果一统天下”形成的“同质化”竞争,打破“提质增效”的瓶颈,鼓励种植新品种和早熟、晚熟品种,错峰上市,差异化竞争。在苹果主产区,要主推分生态类型区建立稳定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园(基地),开展新优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从二产的角度考虑,要帮助引进和支持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延长苹果的时间链和产业链,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增加值。 从三产的角度考虑,要帮助当地发展智慧分拣和冷链仓储,激励“北四县”大力发展可以“弯道超车”的电子商务,用高效的物流和电商,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半径;在消费者心目中,品牌化的农产品代表了信赖、放心和高品质。因此,苹果要在品牌化方面“下功夫”,要加快区域协作,整合地域品牌,统一商品标识,统一实施运作,建设官方旗舰店,打造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帮助当地讲好品牌故事,做强果业文化、果业金融、果业物流;企业品牌是优质水果质量、信誉的重要保障,咸阳水果要真正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站住脚造一批企业品牌十分重要,要支持企业申请创建自有品牌,提供特色化产品、个性化渠道;要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体化的品牌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苹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市场化的力量再反过来引导和倒逼高品质的种植,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从一、二、三产融合的系统性角度考虑,要提升苹果全产业链关联度,构建一产提质、二产增值、三产增效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就要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 中国银行扶贫经济学笔记 用经济学概念解读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