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胥铁路往事

唐胥铁路往事
作者: 李木马|责编:王晓罡
出版社: 中国铁道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唐胥铁路往事
ISBN: 978711329994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最早的“国人看铁路” 俗话说:“先有车,后有 辙”,而铁路肇始,则是先 有轨道而后有火车。 最早关于轨道的记载, 是从1660年英国矿山铺设 的木轨开始的。经过一百多 年的发展,轨道由木轨到铁 皮包木轨,再到钢轨;与轨 道配合的车轮由最初的凸车 轮,改进为凹车轮,逐渐具 备了今天火车轨道和车轮的 雏形。可以说,轨道的诞生 优化了道路的质地,让车辆 从颠簸与泥泞中解放出来, 减少了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 积,也减少了车轮与道路的 摩擦力。而这时候的动力, 还是以人拉马拖为主——也 就是说,优化了道路,但没 有解决车辆动力问题。 作为产业革命硕果之一 的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铁 路发展真正的春天。 1769年,原始的蒸汽动 力机车在产业革命的故乡英 国出现,最初的机车速度慢 、操控难,还得经常停下来 加煤加水。人们反复实验, 不断改进。1814年,出现 了可以拉8节煤车、载重30 吨、时速6.4公里的火车头 。火车,也开始进入人们的 视野。 钢轨像藤蔓一样蔓延。 随着蒸汽机车和轨道技 术的成熟,铁路终于由矿山 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1825年,英国诺斯贝兰德 煤矿公司聘任斯蒂芬森为工 程师,成功修筑从达林顿至 斯托克顿的铁路。1825年9 月27日,世界第一条正式运 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至达 林顿铁路通车。随着一声汽 笛长鸣,“旅行者号”犹如一 头钢铁巨兽,牵引着长长的 “铁龙”在大地上奔驰。在这 条全长40公里的铁路上,头 戴礼帽的斯蒂芬森亲自驾驶 着自己制造的“旅行者号”蒸 汽机车,牵引着6节煤车和 20节载满乘客的车厢在轨道 上飞驰。这列火车总载重量 达80吨,最高时速24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史上一次里 程碑式的运输。 煤矿周围的居民看见隆 隆驶过的蒸汽机车,烟囱浓 烟滚滚直往外喷火,车轮摩 擦着钢轨火星四溅,便开始 叫它“火车”。从此,火车这 个名字流传开来,而跑在火 车前头的蒸汽机车也随之被 称为“火车头”。 这是工业史和铁路史上 的标志性事件:世界上第一 条真正的铁路和第一台真正 的机车诞生了。 到19世纪80年代,铁路 技术已经由发源地英国传播 到美国、法国、比利时、德 国、加拿大、俄国、奥地利 、荷兰、意大利、瑞士、西 班牙、秘鲁、印度、澳大利 亚、南非、日本等国家。这 个时候,铁路技术随着广泛 的使用而逐渐完善,已经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机车与车 厢之间的连接、适应高海拔 地区运行、穿山过河等技术 也相继被攻克。 到了1876年,铁路终于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它就 是吴淞铁路。只可惜这条全 长14.5公里的铁路,是当时 英国人欺骗清政府擅自修建 的。它在运营一年多之后, 被清政府当作让人害怕的“ 怪物”赎回并拆除。吴淞铁 路像风雨飘摇中的一簇火苗 ,一闪即灭,但它让人们在 中国大地上目睹了铁路的真 容。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 国的大门被列强轰开,一些 有识之士在困顿中求索,开 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在令人 猝不及防的历史巨变中思考 国家未来的道路。在这个“ 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过程中 ,林则徐、魏源、洪仁玕、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 观应等人,不同程度地关注 到了铁路与火车。 作为清代政治家、思想 家的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期 间,就一边主张严禁鸦片、 抵抗侵略,一边组织人员翻 译外国书刊。英国人所著的 《世界地理大全》在他的主 持下被编译为《四洲志》, 第一次把火车知识传播到中 国。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