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金融危机简史
ISBN: 9787513915892
克里斯蒂安?肖瓦尼奥,法国经济学家,法国《经济选择》杂志副主编、《政治经济学》杂志主编,曾任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师并任教于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和巴黎第四大学,出版过多部经济类图书,包括《**政治经济学》《避税天堂》《**化挑战》等。
“风中的交易” 直到1634年,郁金香市场都还是稳定的。园丁们直接将培育出的球茎卖给客户。这是一个接近于艺术品市场的**品市场。购买者选择艺术家,也就是一位熟练掌握嫁接技术的园丁,让他们培育出具有新奇色彩(有无限种可能)的郁金香,花的价值主要由其颜色而不是其形态决定。人们从秋天开始下订单订购,此时郁金香球茎刚刚被种下,到了夏天花开时节,买家确认开出的花与预期一致便可以付款。1635年和1636年这两年间,郁金香市场出现了数次变革,迈克·达什在书中对其做了简要概括,市场上的变革激起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投机活动的发展,致使*后郁金香球茎价格疯狂暴涨。 人们对郁金香有增无减的迷恋促成了像温克尔这样的新型中介人花商的出现,他们在园丁和客户间建立联系。花商和园丁熟络起来,他们就可以提供品种*丰富的郁金香:那些富有的赏玩行家追求的是品质,而对于那些不那么富有却又想通过郁金香显示自己富裕的职业中间商,他们追求的则是数量。然而,人们只能在郁金香花开时节完成买卖,这就决定了郁金香市场只能是在夏天的几个月真正开张,也就是6月到9月间。在被种下到开花的这段时间里,大自然发挥了作用,郁金香球茎得以生长并长出根蘖。园丁和花商就这样售卖着一种未来长期内不断升值的商品,而在此期间他们并不能获利。 1635年市场上出现了两次革新,园丁和花商们的处境得以改善。**次革新是为了保证“价格的真实性”:球茎不是按个卖,而是按重量计 价。第二次革新旨在扩大市场,在球茎还在土里生长的时候人们就可以进行买卖。一种类似于证券的票据应运而生了。买卖双方根据未来花朵生长情况提前商议好球茎的价格,到第二年的夏天再进行交割。预先确定价格买入产品,再于未来的交货期交付产品,经济学家将这种交易称作“期货市场”,交易中所用票据如今被称作选择权,是一种**的金融“衍生产品”,而那个时期的金融业还没有发明出这种金融衍生品。 郁金香交易市场很快就变了样:从一个以前只开放几个月的实物市场转变为一个全年无休的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人们交易的是票据。郁金香交易的狂热一直有增无减,其价格也随之不断攀升。一开始只是懂行的园丁和花商在交易中订立票据。随即出现了一个次级市场,花商和客户间订立票据,每一次转手,价格都会上涨,球茎价格也随之上涨。很快,人们连他们到底买的是什么样的花、花种在哪儿、种植人是谁这些问题都不在乎了,一心扑在票据市场上,票据的每一次转手,价格都成10倍地增长。荷兰人将这种交易称作“风中的交易”(wind handle)。 买空和卖空在荷兰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人们并不占有实物产品的合约。在小麦、香料或鲱鱼市场上也存在买空卖空。根据约翰尼斯·杰拉尔德·凡·迪伦(Johannes G. van Dillen)的追述,17世纪初,**的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艾萨克·勒梅尔(Isaac Le Maire)通过市场*作、**谣言,卖空其公司股票,此举遭到起诉,轰动一时。东印度公司的其他股东利用其政治影响力,游说荷兰**促使其在1610年2月**了一项禁止卖空交易的法律。迈克·达什指出,这项法律在几年内不断被提出,包括1636年。显然,这项法律对于规范人们的投机行为起不到任何作用,政权又与投机者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也并没有敦促人们去遵守这项法律。 事实上,这些法律条款**的约束就是规定了卖空合同若出现问题可以由法庭处理,当订立合同的双方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解决。这就催生了非规范市场的票据交易,只要买卖双方协商一致你情我愿便可以进行交易。郁金香买卖市场主要由产业行会(college)组织,他们通常在小酒馆中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拍卖,奥利维耶·布雷(Olivier **eys)在他的小说《永远的奥古斯都》(Semper Augustus)中对这些交易做了介绍。 我们无法确切了解这样一个票据交易市场究竟是怎样运作的。而购买票据又要预付多少定金呢?我们也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交易中需要有存款,而有人用实物(工具、家具、画作等等)来做抵押。那么信贷对于这个市场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当然,一部分流动资金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发展壮大,但起初市场的这一巨变还不至于使金融中介人置身于风险之中。 不管怎样,在过去两个月的疯狂交易中,郁金香的价格上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个别品种的价格上涨到**格的10倍甚至12倍。在温克尔的郁金香拍卖中,单个球茎以5200荷兰盾成交,这个价格令人瞠目结舌。在当时,没有任何画作可以达到这个价格水平。而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的交易标志着投机活动到达**。“永远的奥古斯都”是郁金香属的一种,花瓣红白相间。迈克·达什指出,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品种只有不到12株,下面我们援引达什对这种花的一段 描述: “任何一个见到它的人都会为它异乎寻常的美所折服。它的花枝修长,花朵高高地被叶片托起,这样人们*容易欣赏到它丰富的色彩。花朵与花枝接连的部分是蓝色,花朵上部是纯白色,在六片花瓣之间的血红色彩如细细的火焰般迸发,掠过花瓣边缘,留下零乱的鲜红。” 1636年单株“永远的奥古斯都”的价格是5200荷兰盾,到1637年1月投机*盛之时,其价格已疯长到10 000荷兰盾,相当于**的102 000欧元! 在市场前景良好的情况下,这株郁金香的稀有程度决定了它的价格比其他郁金香都要高。但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是否合理正常,价格仅仅与花的稀有度成正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加伯在他对危机的研究中也表示了他的担忧:人们认为市场一切正常,并不存在投机泡沫。以如此高的价格买一株郁金香球茎并没有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迈克·达什指出,在那时3000荷兰盾可以同时买到8头肥猪、4头肥牛、12只肥羊、80吨小麦、48吨大麦、两桶葡萄酒、4桶啤酒、两吨黄油、1000斤奶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带*垫和*上用品的*,外加一条船!人们标新立异,想要创造出颜色罕见的郁金香,有人承诺凡是培育出黑色郁金香的都能获得一笔奖赏,黑色郁金香一旦培育出来,价格肯定高过“永远的奥古斯都”。大仲马(Alexandre Dumas)基于这段历史创作了小说《黑色郁金香》。 就在投机活动的*后几个星期,又一种新的投机工具诞生了,而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对价格的疯长产生怀疑。迈克·达什在书中介绍了这一工具:直到1636年12月末,园丁在向买家提供一份保险合同后才得以以7000荷兰盾的价格成交,这种保险合同的目的是应对价格下跌的风险:价格如果在1637年的夏天之前下跌,合同便可以取消,买家只须支付给卖家票据金额10%的补偿金,这就是保险合同的价格。根据安娜·戈登加所述,1637年2月1*,就在郁金香行情暴跌的几天前,哈勒姆的一位富商彼得·韦南茨(Pieter Wynants)邀请他的朋友们到家里聚餐。他的一个堂兄试图说服一位富有的遗孀Geertruyt Schoudt买下他的一些郁金香,无奈没有成功。*后,当参加宴请的另一位客人,洗染商雅各布·德·布洛克(Jacob de **ock)保证一个星期内价格不会下跌,交易才得以达成。这种保险产品的存在使得郁金香的购买者在市场发生变化时不会有所损失,同时也助长了泡沫破灭前几周的疯狂交易。 泡沫破灭并没有引起当局恐慌 泡沫*终在1637年2月3*星期二这**破灭了,人们无法知道为什么市场的信心会在这**突然垮塌。由花商们组成的一个行会聚集在哈勒姆的一家小酒馆,他们的球茎没有任何人接手。有人给出了20%的价格优惠,可是依旧无人问津。只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这一消息就传遍了哈勒姆城,又过了几天到几个星期的时间就传遍了其他城市。一时间,价格突然暴跌,有少量的几次交易其***格相比**降低了95%到99%!很快,郁金香市场就不复存在了。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谁该为价格的暴跌负责。是*终卖出球茎的园丁吗?还是从园丁那里买入球茎又以票据形式将其出售,*后落得一张毫无价值的白纸的花商?迈克·达什强调:“好几个案例表明,长期而且几经转手的频繁交易使得所有权变得不明确,这是郁金香狂热的一大特征。如果有一个花商无法兑现承诺履行合约,那么整个交易链条都会崩溃,在另一头等待6月合约到期结清尾款的园丁甚至连本金也无法收回。”不止一个花商无力履约。不要忘记,在投机活动中还存在着欺诈行为。那么那些承诺在价格下跌时仍然履行支付的人呢?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雅各布·德·布洛克*终并没有遵守他在泡沫破灭前两天所做出的承诺。 就像在所有的投机危机中,公众力量的干预可以调节泡沫破灭所造成的影响。这次泡沫后的干预并不是财政上的:任何一方参与者都没有提供任何公共财政的支持。应该说这次危机的影响并不是有限的。安娜·戈登加指出,关于当时破产的档案记录可利用价值不够,也并不完整,但仅就所掌握的这些资料而言,并没有证据表明,一连串的无力偿付事件*后会使得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法生存下去。戈登加还找到一些资料,资料表明有几个富商应对破灭的泡沫显得轻而易举。政治上的决定*终对所有花商是有利的。 1637年2月23*,全国的园丁们聚在一起开了一次大会。他们*后集体决定:在前一年栽下郁金香的秋天之前所达成的交易都有效,在1636年11月30*之后的交易,卖方可以获得当时***格(而不是*终价格)的10%作为补偿。花商、卖家和买家都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什么钱都不想支付。 人们的争端被移交给荷兰当局,也就是摄政者们。而当局又急于脱身,把难题推给了国会,此时是1637年的4月。而国会又不知道该怎样裁决,随即便将材料移交给*高审判机关,荷兰法院。4月25*,荷兰法院宣告无法裁决,因为缺少当事人合同签订方式的相关信息。国会建议由各城市法官来裁决争端,并使参与交易的各方达成一致。人们等待着*后的裁决,所有交易都还悬而未决。法院*终决定由各方协商和解,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1638年1月,也就是在市场崩溃之后将近一年,哈勒姆、阿尔克马尔(当然还有其他城市)决定设立特别仲裁委员会来*终解决争端。判决都是免费的,但是没有法律效力,人们依旧争执不下,直到哈勒姆当局于1638年5月决定,以交易金额的3.5%来了结所有合同。直到1638年末,也就是泡沫破灭近两年后,争执才得到解决。在免除了债务人96.5%的债务后,投机者们才得以脱身! 没有公共财政的支持、裁决拖沓缓慢,这些都表明了在当时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危机在经济上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安娜·戈登加在她的研究中*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这一投机事件在那个时代显得如此令人瞩目,还经常成为荷兰人讨论的话题,并且也跻身于在历**的数次重大危机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她做了两个回答。 一次社会危机 在一个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合约能够兑现,这便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要素。然而在郁金香狂热中,很多人时刻准备着投身于不规范的交易中,只要能获利,这种交易就能维持下去。我们可以从那些无法兑现的合约以及投机者所能承担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后果看出,在利益驱使下,信任、名誉还有履约的义务都是不堪一击的。在市场还未崩溃时就有参与者揭露人们在郁金香交易中追逐利益的行径,指出花商们唯利是图,同时缺少对事物真正价值的判断力。 整个荷兰社会也惊异于这一投机活动,有些人明显是想跳过社会晋升的步骤,不通过劳动和经商,而是通过投机来获取财富。安娜·戈登加解释道:当时有很多抨击投机行为的文章都指出花商们想要**暴富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他们身着华服,饮食优越。当时的一些小册子描述织工和其他一些手艺人变卖自己的设备转而去投资郁金香,这显然有夸大的成分。事实上,这只是为了表现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心态,就像一位茹尔丹先生,他会竭力去模仿发达的资产阶级贵族,模仿他们的穿着,模仿他们跳舞、作诗,模仿精英贵族的各种行为举止,尤其是像他们一样去关注郁金香,这种象征着物质丰盈、艺术鉴赏力的真正的文化资本。 当时抨击投机行为的文学作品为了能够影响公众,竭力揭露那个时代人们的贪婪。画家小勃鲁盖尔(Jan Bruegel le Jeune)也参与到抨击投机行为中来,她作于1**0年左右的画作《郁金香狂热的讽刺》(Satire de la tulipomanie)将花商描绘成一群疯狂的猴子。在画面的左半部分,一群参加宴会的猴子正在交易郁金香,画面中部有一只黄色的猴子正在写一张票据,另一只在给郁金香球茎称重,而其他的猴子正在数着一袋袋的黄金。画面右半部分是一只正在投机的猴子,看样子是遭到了阻止,另一只猴子正朝已经一文不值的郁金香撒尿,画面的角落描绘的是一位被埋葬的已经死去的投机者! 或许荷兰人对郁金香投机狂热还记忆犹新。在不到一个世纪后的1720年,如果有许多荷兰投资者参与到这一年发生的历****次股市泡沫中,他们定会及时地全身而退,而不是像其他**那样深*其害。 “一张纸币!我还从没见过呢!” **朗·塔维尼埃(Bertrand T**ernier), 《让节*开始吧》(Que la Fête Commence),1975年 “这是现实还是幻想?全国上下有一半的人都想要从印钞机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拉斯(译者注:拉斯是法国人对约翰·劳的称谓)是神还是骗子,抑或是让所有人服下一剂毒药,自己也**中毒而亡的江湖郎中?人们只满足于想象中的财富?” 伏尔泰(Voltaire),《给尼古拉·德·拉法履埃尔的信》 (Lettre à Nicolas de la Faluère),1719年7月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e A. Schumpeter)在其于1954年发表的伟大著作《经济分析史》(Histoire de l’analyse économique)中不吝赞美之词称约翰·劳“以自己的才华设想出一种政治经济学,其深度足以使他在任何时代跻身**货币理论家之列”。而马克思(Marx)却称其“可笑地集骗子和先知两种身份于一身”。 几个世纪以来,直到**,人们对约翰·劳(John Law de Lauriston)(1671—1729)一直褒贬不一。约翰·劳生来就对货币的产生机制以及货币、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当他有机会在18世纪初的法国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却因为大规模开展服务于权贵的投机活动而信誉扫地。他也因此成了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所谓的“创造了股市泡沫的人”。 与荷兰郁金香投机狂热时期不同,对于约翰·劳的时代,记载“约翰·劳体系”发展和衰落的资料为数众多。那个时代的人们写下了许多关于其生平和改革的文字,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做了许多研究,其生平轶事也被写进小说或是拍成电影。人们掌握了太多关于约翰·劳生平和金融投机活动的资料,以至于对约翰·劳的研究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美国教授厄尔·汉密尔顿(Earl J. Hamilton)用了五十多年来研究约翰·劳,除了两篇被他遗忘的短文,汉密尔顿几乎找到了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料,可以说他是全世界*了解约翰·劳的人!然而还是有人们没有注意到的研究死角。此外,每个研究约翰·劳的人在介绍其金融冒险活动时都倾向于在熊彼得和马克思所持的两种观点中任取其一。在这里我们将尝试理清这些庞杂的历史线索,探寻18世纪初法国金融失控的根源。 决斗,赌桌和其他冒险 1671年4月,约翰·劳出生在爱丁堡。他的父亲是个金银匠,在那个时候,金银匠就是制造装饰品和桌台器物的匠人,但他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贵金属商人和银行家。许多生意人都把他们的钱存在金银匠那里,并换来一张作为支付手段的票据,同时,金银匠又将这些存款用于放贷。约翰·劳的父亲去世时,他已经是众多苏格兰名流显贵的债权人了。 约翰·劳从小耳濡目染,懂得银行经营之道。对于他的青年时代人们所知甚少,**了解的是他有数学和网球方面的才华,他相貌英俊,自然也是多情**。他的早期生活线索鲜为人知,但后来可以在伦敦街头寻见他的踪影,那年他23岁。对约翰·劳生平*详尽的记述无疑来自安托万·墨菲(Antoin E. Murphy)的著作和他于2010年末发表在《政治经济学》(L’économie politique)杂志上的概要短文,这也是研究约翰· 劳的主要资料来源。墨菲写道:“相比他在银行方面的才识,*为人所知的是约翰·劳在情场上的如鱼得水和他对**的热衷……” 1694年4月6*,约翰·劳在布卢姆斯伯里广场上与爱德华·博·威尔逊(Edward Beau Wilson)以剑决斗,威尔逊当场毙命。个中缘由尚不明确,根据墨菲所述,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一位摄政女性收买了约翰·劳,因为威尔逊与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之间有不堪的****关系,她便想切断与威尔逊的瓜葛,于是便上演了雇凶杀人的故事。当时的英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决斗。如果两个人因为一时激愤而决斗,一方杀死了对手,那么他会被指控为过失杀人。但如果决斗是事先预谋好的,那么就会被指控为故意杀人。尽管劳声称自己并非有预谋地杀人,法官还是将他判处了死刑。约翰·劳在当时很*权贵们的赏识—原因并不清楚—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减轻了他的刑罚,将罪行改判为投毒。接下来,他还是越狱了!劳杀死威尔逊的原因依旧是个谜,或许真是*人指 使,然而劳对他杀人的动机总是闭口不提。 1695年1月,约翰·劳成功越狱并离开了英国。随后劳来到荷兰,并投身于银行界。十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鲜为人知。劳经常游历各方,除了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他还去过布鲁塞尔、巴黎、热那亚、都灵、威尼斯等等。或许他是为了躲避因**欠下的债务而被迫频繁移居。劳可能是发明出了某些概率推理方法,使得他作为赌注登记人或是下注者总能有所收益。而其他人都去下赌注,尤其是喜欢参与到那个时代**流行的一种叫pharaon的纸牌游戏中去。1978年9月法国电视3台播出的prime time再现了这一历史情景,片中约翰·劳向一个在**中输掉的气急败坏的牌友解释道:“**是一门科学!”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阿道夫·梯也尔(Adolphe Thiers)说:“他在当时**的交际花杜克洛(Duclos)家坐庄,每次都*不少于100 000里弗尔。为了数起来方便,他叫人制造了一批每个价值18路易的金筹码。” 很显然,劳在各国游历期间对货币和银行问题做了研究,因为他*初的几部作品都是在1703—1704年完成的。他经常拿他在阿姆斯特丹、热那亚、英格兰和苏格兰研究过的情况做例子,好让别人认为他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他也因此带着一种傲慢,常常带着优越感面对大臣和商人们,而且还很肯定地认为:“劳先生能分清对与错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过程,当然还有个人天赋的原因!”他的这一想法源自实践,这是因为除了**,他也通过国债和外汇市场来积聚自己的财富。 在伦敦,人们管他叫“俊俏的劳”,他很容易俘获女人们的心:在巴黎,劳成了一位有夫之妇的**,这位妇人竟抛下一切追随劳来到了意大利。桑德琳·德·波尔塔尔(Cendrine de Porthal)就约翰·劳的生平写下的传记充满传奇色彩,但却是基于史料创作的,传记中描述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妇人永远无法理解她丈夫的才华。因为劳在欧洲各国独自游历,她就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在各国飘荡试图寻找她的丈夫。 赌徒、斗剑爱好者、浪荡子、投机者和思想家,集这么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劳在四年时间里就成了法国*有权势的人之一。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来看看当时路易十四时期困扰王公权贵的一个*主要的经济难题:反反复复出现的财政赤字使得**外债不断攀升,怎样才能处理这个问题呢? **外债问题 18世纪初的法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额外债。路易十四喜好**生活,又穷兵黩武。在17世纪和18世纪这个转折时期,谁能控制西班牙,谁就能掌控整个欧洲。路易十四开销大笔*费接连发动与欧洲邻国的战争,**次战争是在1688—1697年间,第二次则是在1701—1714年间。战争花费巨大,收入和筹措资金都难以维系庞大的开销。1685年,太阳王有了废除南特赦令的想法,信奉新教的商人和银行家不得不远走他乡,连同他们的才干和影响力也都一块儿带走了。如果税收体系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那么**预算或许就不会陷入困境,然而事与愿违。 当时法国的收入主要依靠直接税收(人头税、什一税等等)—在一个特权社会中,贵族和神职人员可以免去缴税—还有间接税收(关税、盐税等等)以及国债的发行,通过国债的大量发行来集聚资金。而收税的权力也被卖给了“私人承包商”,收税员收直接税,包税人收间接税。收税员和包税人租来全年的收税权,到*后却只将几个月的税收交给国王,这其中还包括巧取豪夺来的税收,所以这些包税人是不*欢迎的。当他们收上来的税超过应向**缴纳的税款时,多出的所有收益都是他们的了。对于获利,他们还不满足:他们又将钱以5%的利率借给**。随着**开支的不断上涨,包税人又成了放款人,坐收其利。 1715年,路易十四驾崩。路易十五还未长大成人,于是便由摄政王奥尔良(Philippe d’Orléans)继任。当时的**财政大臣诺瓦耶公爵(duc de Noailles)悲伤地发现“国库已空,收税人放出的贷款几乎等同于1718年国库的全部财富”,法国的税收已经连续3年被抵押了出去!1715年的财政赤字高达7700万里弗尔(当时法国的货币),而外债高达20亿里弗尔,相当于**全部财富的167%。 当时的法国多次通过一些手段(降低利率、克扣部分支付、抓捕“不诚实”的债主等等)为自己减轻了负债。但在奥尔良继任成为摄政王后,法国依旧背负着深重的债务。法国前**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对《约翰·劳的破产》(La Banqueroute de Law)做了深入研究,他描述道:“当时的人们,不论是**还是公众都被债务压昏了头。”约翰·劳就在这时出现了,他向法国的执政者承诺,如果**能够践行他的想法,他就有办法解决法国的债务问题。 拉斯的好主意 劳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经常去巴黎。法国人叫他“拉斯”。1702年初,劳在巴黎,但是他是从那时就提出了建立一个新型银行的计划吗?历史学家们并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厄尔·汉密尔顿(Earl Hamilton)指出,劳*先是将建立银行的这一想法告诉了路易十四的*妃曼特农夫人(Madame de Maintenon)。但是当时掌握大权的财务大臣和战争部长米歇尔·沙米亚尔(Michel Chamillart)有其他要事在身,无暇顾及。与此同时,夫人蔑视外国人和新教徒,因此,劳也不*她待见。而在安托万·墨菲看来,那一年在王公贵族和统治者中广为流传的一篇关于建立银行的文章也并非是劳所写。这就意味着,劳并非是**一个考虑过建立银行并发行纸币的人。 可以确定的是,劳离开巴黎后不久,他就在欧洲各个**游历,想要找到一个可以践行他的经济理论的君主。他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土地银行,发行纸币,纸币价值由作为抵押的土地来担保。他在1704年向英格兰**提出这一计划,后又向苏格兰议会提议,结果在1705年又遭到断然拒*。劳后来又分别在1706年和1707年向法国贵族提议,都无果而终。 劳不断完善着金融理论知识和自己的设想,他的想法越来越天马行空,同时也越来越吸引人。可以说,劳他并不相信市场能够自发地维持平衡,这一观点凯恩斯也不会否认。相反,在他看来,欧洲各国并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这就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发展。然而,如果经济活动变得*加有活力的话,税收就会增加,赤字和负债就会减轻。 于是劳主张解决负债过重问题要通过刺激经济而不是采取紧缩措施。那么具体怎样做呢?在劳看来,经济活动停滞不前是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而这种情况又是由于只有金银两种金属货币流通。劳在他的《银行业初探》(Premier mémoire sur les banques)开头写道:“需要*多的货币供给来增加就业。”然而现实情况是贵金属储备不足,资金缺少。所以有必要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支持就业、消费需求和生产活动,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未被充分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终会发挥作用,那么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正如安托万·墨菲强调的那样,劳将货币放在一个宏观经济的框架内去考虑,和就业、投资以及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货币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会很大程度地,甚至是从本质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流通的货币量同样也会影响与他国的经济关系和通过收支差额来衡量的贸易状况。如今,初学经济的大学生可能会特别指出可支配资金的增长会增加产出和出口。但是增加就业和投资带来的内需扩大也会表现在进口的增长上。同时,货币量对贸易差额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其产生的总体效果取决于汇率政策、外部需求、**社会经济活动和进口货物。而劳的想法却不同。他认为,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经济活动的增长表现为投资增加、产出增长,进而出口也会增长,但**消费并不会随之增加,同时,外部盈余*终会上涨。他的这一想法必然遭到了批判,他*后写道,“如果消费增长并引起外部失衡,统治者就只需下令减少消费或者减少进口。” 从约翰·劳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属于当时的“重商主义”。和16—18世纪的思想家们一样,劳认为**有必要将权力集中,并干预经济活动。重商主义者主张的产业政策优先倾向于生产用于出口的优质产品。在当时,成品的进口是遭到限制的,这就导致了贸易顺差,这样一来,**就可以屯集贵金属,充盈国库并保证**的实力。当时的思想家们(通常都是君王的顾问)认为,君主应当保证经济活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尤其要通过公共权力实行低利率政策(这些凯恩斯应该会赞同)。然而降低借款利率也是劳的计划之一。但他同时又想通过让整个**充满流动性来实现他的计划。那么劳打算怎样着手实现呢? 作为一个超前的银行家,劳一直不断地在金融领域进行着发明创新。为了完善和证明他的金融理论,他不断需要新的启发和实践方法。在那个时代,他的想法是革命性的,那就是建立银行,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纸币价值高于国库储备的贵金属的实际价值,银行同时发放贷款,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为了保证其偿付能力,银行必须是国有银行。劳首先要做的是获得成立银行的许可。他后来获得了奥尔良公爵的准许。但在早几年前,萨伏依公爵(duc de S**oie)维克多·阿梅迪奥(Victor-Amédée)可能会拒*劳的这项提议,并告诉他:“我没那么有钱,所以我不会冒破产的风险!”但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反对劳的人所编造出 来的…… 建立银行只是**步,劳还有*具野心的计划,他想他会改变世界。说到这里,就会使人想起一位**的经济学家。1935年1月1*,凯恩斯在给他的朋友—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的信中写道:“我想我正在写一本革命性的经济理论专著,它会改变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看法,这不会马上发生,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是会实现的。”他会不会是*到了约翰·劳的影响?1715年12月,约翰·劳在给摄政王写的信中承诺:“在我的想法中,建立银行并不是,也不是我*重要的计划;我所做的会震撼整个欧洲,我带来的改变是对法国有利的,这些变革会比发现美洲大陆或是发明信贷*有影响力。”但是在看到实际效果如何之前,劳的野心远不止于创造和推广纸币,当然纸币的运用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变革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劳在法国建立银行的**步是怎样迈出的。 ★17世纪,郁金香泡沫;18世纪,人类历****股市泡沫;19世纪,自行车与铁路泡沫;20世纪,经济大萧条、次贷危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像大地震一样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循环往复,难以预测,破坏力巨大!它源于何处?为何屡次发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简史》告诉你! ★法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肖瓦尼奥重磅新作,一本书讲透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及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简史》透析层层表象,揭秘惊人本质!四个世纪的金融狂澜,一朝惊醒世人迷梦。 ★历史不能改写,经验价值连城。认清危机真相,避免重蹈覆辙!世界是部金融史,危机给人类*好的未来。阅读《金融危机简史》,把握金融危机本质,掌控自己的经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