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作者: (清)曾国藩 著,若水古社 注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46.70
折扣购买: 曾国藩家书
ISBN: 978755541800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被后世誉为“一代通才”“千古完人”。 注者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聊斋志异》、《战国策》、《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人物简介 祖父,曾玉屏(1774—1849) 号星冈,是对曾国藩一生影响的人。曾国藩曾形容祖父“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学,游手好闲,被村中长辈讥笑,他闻之自责不已,卖掉骑行的马匹,从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俭务农,家族也越来越兴旺。他对子孙要求严格,修建祖祠、讲求礼仪、敬老扶贫。他教导家人不信巫医僧徒,要求子女好学不倦,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他订立的四字家训“书、蔬、鱼、猪”,被曾国藩继承和发扬。曾玉屏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享年七十六岁。 祖母,王氏(1767—1846) “孝恭雍穆,娣姒钦其所为,自酒浆缝纫以至礼宾承祭,经纪百端,曲有仪法。”王氏到老年仍亲自检点家政,勤俭持家,对晚辈慈爱宽厚。王氏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享年八十岁。 父亲,曾麟书(1790—1857) 字竹亭,一生困于科场。曾麟书自幼接受父亲的严格要求,父亲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到四十三岁第十七次参加乡试才考中生员,成为曾氏家族几百年来个秀才,但已仕途无望。曾麟书教子有方,重视家庭教育,创办了家塾“利见斋”,教导子女勤勉苦读,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 母亲,江氏(1785—1852) “湘乡处士沛霖公女,来嫔曾门,事舅姑四十余年,爨必躬,在视必恪,宾祭之仪,百方检饬。”江氏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优秀品德。勤劳淑德,操持家务克勤克俭,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缕,皆一手拮据”。她受家学影响,粗识文字,谨守曾门家训。曾国藩的父亲常以“人众家贫为虑”,江氏或以自强之言勉之,或谐语以劝解。她常对丈夫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儿劳于外,岂忧贫哉?”江氏逝世于咸丰二年。 叔父,曾骥云(1807—1860) 号高轩,无子,抚曾国华为嗣。曾骥云一生不得功名,在家乡主持家族事务。 四弟,曾国潢(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担负起教导其他几个弟弟、帮父亲料理家务的责任。曾国潢天资平庸,仕途不顺,于是在家协助父亲、叔父打理家族事务、教育幼弟、建祠修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曾协办团练,配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六弟,曾国华(1822—1858) 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科考只中监生。咸丰五年,湘军被困江西,曾国华“倍道走武昌,乞师以拯兄难”,攻克咸宁等六县。曾国藩曾说:“使吾有生还之日,温甫力也。”咸丰八年十月,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清政府加赠他为太常寺卿、追赠通议大夫,入祀京师昭忠祠。 九弟,曾国荃(1824—1890) 字沅浦(甫),号叔淳,又名子植,族中排行第九。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史载“少年奇气,倜傥不群”。咸丰二年,他考取优贡,之后协助曾国藩对太平军作战,攻破天京。曾国荃对清政府可谓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在诸弟中也。曾国荃以破城有功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光绪十年任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季弟,曾国葆(1829—1862) 字季洪,又字事恒,是曾国藩五兄弟中年幼者。曾国葆自幼体弱,读书却很用功。咸丰三年,曾国葆协助兄长对太平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与曾国荃合围安庆,其后随曾国荃围攻天京,病死军营。清政府追赠他为内阁学士,谥“靖毅”。 长子,曾纪泽(1839—1890) 字劼刚,号梦瞻,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自幼接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研究西方科学文化,是一个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有“学贯中西”之誉。他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力图促进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革。1880年,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莫斯科与俄国谈判。通过他锲而不舍的据理力争,双方终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也就是俗称的《中俄改订条约》)。清政府以多付四百万卢布的代价,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权,换回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次子,曾纪鸿(1848—1881) 字栗,数学家。曾纪鸿不热衷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他主张学习西方,认为中国历史悠久,数学已渐近失传,而近三百年来,西方各国反能推阐古法,翻陈出新。这促使他学习西方语言文字,细心研究西方代数学,并对瑞士数学家欧拉的方法加以改进,终推导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的数字。有《对数详解》《圜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三十四岁即英年早逝。 致 诸 弟 致诸弟·述修业以卫身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丘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不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摩厉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垿,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或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钉。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英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勿屈于小试。大学之纲领。应用日课册 四位老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页付归与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钞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同去,故不及钞。十一月有折差,准钞几页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钞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金竺虔报满用知县,现住小珊家,喉痛月余,现已全好。李笔峰在汤家如故。易莲舫要出门就馆,现亦甚用功,亦学倭艮峰者也。同乡李石梧已升陕西巡抚。两大将军皆锁拿解京治罪,拟斩监候。英夷之事,业已和抚,去银二千一百万两,又各处让他码头五处。现在英夷已全退矣。两江总督牛鉴,亦锁解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续书。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述近况并对待童仆之态度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七日寄弟书一封,内信四页,钞倭艮峰先生日课三页,钞诗二页,已改寄萧辛五先生处,不由庄五爷公馆矣,不知已到无误否? 十一月前八日已将日课钞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信,可钞三页付回。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钞回不能作楷书耳。冯树堂进功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可惜九弟不能在京与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识不甚超越。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然岱云近极勤奋,将来必有所成。 何子敬近待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前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之上,必能卓然成家。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金竺虔在小珊家住,颇有面善心非之隙。唐诗甫亦与小珊有隙。余现仍与小珊来往,泯然无嫌,但心中不甚惬洽耳。曹西垣与邹云陔十月十六起程,现尚未到。汤海秋久与之处,其人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今冬嫁女二次,一系杜兰溪之子,一系李石梧之子入赘。黎樾翁亦有次女招赘。其婿虽未读书,远胜于冯舅矣。李笔峰尚馆海秋处,因代考供事,得银数十,衣服焕然一新。王翰城捐知州,去大钱八千串。何子敬捐知县,去大钱七千串,皆于明年可选实缺。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功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已有许多古董。何世兄亦甚好,沉潜之至,天分亦高,将来必有所成。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天也。其世兄亦极沉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吾观何、吴两世兄之姿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此其故。诸弟能看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此数人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则余之大幸也。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阕,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同年会课,近皆懒散,而十日一会如故。 予今年过年,尚须借银百五十金,以五十还杜家,以百金用。李石梧到京,交出长郡馆公费,即在公项借用,免出外开口更好。不然,则尚须张罗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予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予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亦将视主上如逆旅矣。”予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予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予每闻折差到,辄望家信,不知能设法多寄几次否?若寄信,则诸弟必须详写日记数天,幸甚。予写信亦不必代诸弟多立课程,盖恐多看则生厌,故但将予近日实在光景写示而已,伏惟诸弟细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1. 承上启下,传统家教的集大成者,现代家教的开启者。从内容丰富度、系统完整性、可读性上看,《曾国藩家书》既吸收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统家教名作的精华,又受晚清西风东渐的影响,所讲内容、方法注重实效,文字的表达与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更是开启了现代家教平等沟通之先河,更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与接受。 2.好读实用,一本讲透中国人的家庭之道、学习之道、立身之道、事业之道,被近代名人亲证有效。《曾国藩家书》被梁启超、、蒋介石诸多近代名人奉为家教圭臬,且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曾国藩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3.底本可靠,精选506封家书,以收信人为纬,以时间顺序为经,同时参考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曾氏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以20 世纪30 年代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从家教家风、读书治学、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角度,以禀祖父母、禀父母、禀叔父母、致诸弟及与二子书为篇章主题,以写信的时间先后为序,精选506封家书,共计40万字。对于有据可查的疏漏错误进行了校勘订正,对于不可考据的疑问则遵照原文收录,同时参考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曾氏新的研究成果。 4.精注精解,注文以小字形式紧随原文,既保证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风貌,又方便读者快速便捷理解文字。此外,从方便读者角度出发,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典故、典章制度做了精练注解,对信中涉及的人物、地名做了简要介绍,对生僻字做了注音。在为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曾氏文字风貌的同时,方便读者更快速便捷地深入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破译其实现功成名就、家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密码。 5.图文并茂,精选15幅曾氏家族成员画像、往来书信,曾国藩手书家训及部分家族成员的书画作品。不啻一场小型的曾国藩家教家风成果展,读者可借此一览百年曾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6.32开精装双封,厚达42毫米,绿色印刷,用纸装帧考究典雅,版式设计舒适不伤眼。可读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