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

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
作者: 谢宇
出版社: 华龄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宫殿堪舆考
ISBN: 97875169024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安阳,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被称为邺城 、殷都,七朝古都。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属于豫北山区,西倚巍峨险 峻的太行山南段东麓,呈陡峻的单面山形态,向东华北平原一泻千里,气势 宽阔、雄伟。这里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选中的第一个风水宝地。 洹河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在安阳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 极其重要的风水地位。殷墟就分布在洹河的两岸。 洹河发源于林虑山,流至林州市的横水后潜入地下,潜流到安阳县善应 露出地面。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字名,这 说明洹河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洹河东流入内黄至 范阳口入卫河,全长约170公里。洹水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 从天津入海。善应村头的百亩泉水,串串腾升,即是“遏横而入,洹河逢善 便击”的洹水。 作为安阳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远在公元 前约1387年,商王盘庚(十四年)从“奄” (今山东省阜附近)迁到“殷 ” (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在此正式建都。战国时期,苏秦掌六国相印于 洹水之上,至今柴库村村西尚有拜相台遗址。秦朝末年,秦将章邯与项羽结 盟于“洹水南殷墟上”。西晋安阳县于洹水南安阳城。唐代废魏郡复置“相 州”,州治设安阳。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 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 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群。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 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 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 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为24平方千米,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 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其城市的规模、面积、 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及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 当时不仅是全国,还是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占地6万余平方米,就建 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 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建造而成。苑中建筑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 座建筑都采用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 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 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筑、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盘龙城遗址位于长江北岸,距武汉市区仅5千米。 盘龙城古城遗址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三面环水,东西宽260米,南北 长290米,城址为长方形,总面积为75400平方米。城垣为分层夯土筑成,每 层厚度为8~10厘米,内坡缓斜,外坡陡峭。城墙厚度为7~8米,四周有城 门,城墙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上面架桥以供通行。这种布局, 可以很好地起到防御外敌和洪水的作用。 城内的东北角,发现有三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现在 已经发掘了两座,在同一中轴线上,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子洞和 阶前的散水,前面的一座宫殿是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后面一座是四周有回 廊、中间分为四室的寝殿,是重檐四阿顶式建筑。此两座宫殿的布局与文献 记载的“前朝后寝”制度相符。从建筑的式样看,与文献中记载的“茅茨土 阶”、“四阿重屋”也相吻合。 城外散见居民区和酿酒、制陶、冶铜等手工作坊及墓地。盘龙城遗址出 土的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远远超过郑州商城,而且不少是商代青铜器精品。 盘龙城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片,石器100多件。盘龙城发掘出的三座大型 宫殿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前朝后寝即前堂后室的宫殿格局,奠定了中国宫 殿建筑的基石。专家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据点,是商王朝控制南方 的战略资源的中转站,其城墙外陡内缓,易守难攻,军事目的较为明显,后 来不断发展成为商王朝在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