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周读书系

鬼谷子/周读书系
作者: (战国)王诩|校注:陈蒲清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14.00
折扣价: 8.70
折扣购买: 鬼谷子/周读书系
ISBN: 978755380497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白译 凡是给人决断事情,一定要根据那人心里存在的 疑虑。人们希望自己有幸福,害怕自己有灾害。如果 善于诱导,最终就会消除疑惑和偏颇。事物总是存在 利益,只要去掉这种利益,人们就不会接受。决定奇 谋的根据,是对方希望获得某种利益;如果只从厌恶 方面去游说,对方就不会接受,必然招致疏远。所以 ,在决策方面如果使对方丧失某种利益,或者使对方 遭受灾害,这是决断事情的失误。 圣人能够办成大事业的原因和手段有五种:有时 用道德公开感化别人;有时用计谋暗中伤害别人;有 时用忠实的态度收服别人;有时用包瞒的办法掩护别 人;有时用公平惯常的办法对待别人。五种手段针对 五种不同的对象。使用这些手段的方式有区别。公开 办事,用道德感化别人,要力求说话前后一致,言行 必果;暗中谋划,用手段伤害别人,要善于说两种话 。有时公开办事,有时暗中办事,有时用惯常的办法 ,有时用机巧的手段。这四种方式都要微妙地使用。 在决断事情时,用过去的事来衡量,用将来的事来检 验,用平日经常发生的事来参考佐证。如果可行的话 ,便要决断下来。给王公大人谋划事情,有五种情况 可以立即决断:如果那事情高雅又能获得美好声誉, 只要能实行,就马上决断;如果那事情不用花费财物 与力气便可以容易地获得成功,就马上决断;即使那 事情办起来要费力,要忍受劳累困苦,但是又不能停 止下来不做,只要能实行,也要马上决断;能排除忧 患的事,只要能实行,就马上决断;能追求到幸福的 事.只要能实行,就马上决断。 总之,决断事情与消除疑虑,是办好各种事务的 关键,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是非 常难办的,要认真对付。所以,即使是圣明的先王, 也要用蓍草和龟甲占卜,从而使自己的决断正确无误 。 评析 本篇的中心是“决情断疑”,重点是为当权者决 断疑难。全篇分三层:第一层讲有疑难才需要决断, 而决断疑难的关键是“趋利”与“避害”。第二层讲 如何进行决断,包括五种对待手段、四种具体方式、 五种可以立即决断的情况。又提出决断要综合考虑过 去、现在与将来的情况:“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 以平素。”第三层收束全篇,强调决断的重要性。 本篇提出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对付手段,而 且公开宣传对于特定对象可以采用阴谋手段:“以阴 贼之”。道藏本注释“以阴贼之”说:“情隐言伪者 ,以阴贼决之。”这就不同于其他诸子的道貌岸然; 而与兵家主张的“对敌贵诈”有相似的地方。后来传 说鬼谷子是军事家孙膑、庞涓的老师,可能与此有关 。《战国策·魏策一》所记载的公孙衍(犀首)阻止张 仪担任魏国丞相所使用的手段,就是“以阴贼之”。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曾经在秦国任职,后来与张仪不 和,回到魏国,担任“犀首”(相当将军)。张仪积极 推行“连横”策略,自己同时担任秦国、魏国的宰相 ,并计划由秦国进攻韩国的三川,由魏国进攻韩国的 南阳,瓜分韩国。其长远目的是让魏国带头臣服于秦 国,再让其他诸侯仿效。公孙衍识破张仪的阴谋,便 派人到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韩国,对韩国当权大臣公叔 说:“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国就一定灭亡。魏王 看重张仪的原因是想得到南阳。您何不把南阳主动割 让给公孙衍,让他为魏立功?这就可以挑起魏国与秦 国的矛盾。只要秦魏发生矛盾,魏国就会防备秦国, 抛弃张仪;而且会任用公孙衍为宰相,联合韩国,进 一步联合东方六国抗秦,这实在对韩国有利。”公叔 听从了公孙衍的意见,魏王果然任命公孙衍为相,罢 免张仪。公孙衍接着又说服燕国、赵国、齐国、楚国 ,推行“合纵”,挫败了张仪。公孙衍对付张仪的手 段,就是以阴谋对付阴谋。 本篇讲五种可以立即决断的情况,也在策士们的 活动中得到体现。如《战国策·齐策二》记载,秦国 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燕国派兵救赵。但是,赵国 没有粮食供应,向齐国请求接济粟米,齐国却不答应 。苏秦于是对齐王说:“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 ,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也!且 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燕矣。且夫救赵之务,宜 若奉漏瓮、沃燋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 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 为国计者过矣!”苏秦的分析,就符合:“危而美名 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 决之”。P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