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信笃行: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风范
作者简介
"王达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研究,在《党的文献》等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光明日报》等发表理论宣传文章40多篇,参与创作的《突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叶帆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思想生平研究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研究,曾参与《陈云年谱》《永远的邓小平》《邓小平风采》等图书的编写,在《学习时报》《党的文献》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姜淑萍、副会长蒋永清构思了全书的写作思路和风格,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审改。王达阳、叶帆子、曲世侠、吕春阳、李源正、邢广益参加了本书的撰稿工作。"
内容简介
" “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 早在1950年7月, 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后,邓小平曾主持召开党组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邓小平只脱稿讲了9分钟就宣布散会。据中央组织部原部长陈野苹回忆:“与会同志都出乎意料,又惊又喜,觉得他的讲话既总结了经验,提出了任务方针,还很有分量。” 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担任财政部长。据财政部原副部长戎子和回忆,有一次粮食紧张,粮食局召集会议讨论了六七天,还没有结束。邓小平给戎子和打电话,问粮食会议开完了没有。一听戎子和说会议还没有开完,邓小平立刻说:粮食这么紧,会开了这么长还没有结束,要饿死人的。你马上就到会上宣布,只说三句话,一没有饭吃,二怎么办,三赶快回去收粮,就散会。除了为提高办事效率强调要“开短会”,邓小平还强调“不开无准备的会”。1951年8月,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一份关于改进会议问题的材料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会议冗长背后的原因:“不开无准备的会议。尽可能地缩短会议时间,会议长与准备不够有关。”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开长会,讲空话、套话、长话风气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针对这种现状,邓小平大力倡导并率先垂范开短会,讲短话。 1980年1月,胡乔木致信邓小平,希望他能在中央全会上就集体办公和改变冗长会议问题讲一讲。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中央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进行调整,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对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如何开展工作,邓小平专门提出要求: 我希望,从重新建立书记处开始,中央和国务院要带头搞集体办公制度,不要再光画圈圈了。……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即使开短会、集体办公,如果一件事情老是议过去议过来,那也不得了。总之,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 1981年11月5日,中共全国政协机关党组向邓小平报送《关于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会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并请他致开幕词。邓小平批示:“不致开幕词,因为没有必要,无话可讲,但我可主持会议。”1982年10月30日,中共全国政协机关党组再次请邓小平出席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并讲话,邓小平仍然这样批示 :“没有新的话要讲。闭幕时我出席,但不讲话。”(摘自垂范篇“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 " "1.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 2. 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 3. 聚焦作为伟人思想风范和重要思想方法的“实事求是”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多位学者共同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