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作者: 编者:贾耿//周德生|责编:王跃军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22.40
折扣购买: 脑心命门说与临床应用
ISBN: 9787571012724

作者简介

贾 耿,男,1954年12月出生,山西代县人。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5年后,在包头市青山区振华社区医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20余年。发表了《命门脑元神与心识神》《从人体发生学审视脑和命门先生为主的实质》《基于太极、命门、脑心学术思想探讨“心”本义》等以命门理论研究为主体的学术论文37篇,形成了脑心命门说学术思想。 周德生,男,1966年11月出生,湖南邵阳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湖南省中医脑病临床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主编出版了《脑科揆度奇恒录》《脑科理论实证录》等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了《论“脑为至阴”》《命门相火辨》《孙一奎命门学说新探》《命门学说研究》等学术论文200余篇。对中医脑病有系统研究,形成了以神机气化论为主线的脑藏象理论学术思想。《脑藏象理论构建及中风病的辨治应用》获2020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专业特长: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临床。

内容简介

绪 论 在中医学,心和命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都被认为是生命之本,但人体不可能有两套“生之本”的生命系统。《黄帝内经》的“心者,生之本”是有争议的,它做为人体的最高主宰,却不能从根本上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受到质疑;命门为“生命之本”也是有争议的,它做为人体的阴阳之根,却因为部位的不明确,而不能拥立其君主的地位。主不明,则国之乱,所以中医的脏腑关系含混不清,不能一以贯之,故有“废医存药”的声音。 心就是根本,就是主宰,它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但《黄帝内经》的心做为人体最高主宰,首先存在一个概念问题,即它究竟是指医学上的血脉之心,还是指哲学上的本心?在《黄帝内经》中本身就有两个心:一个是“心藏脉,脉舍神”的血脉之心,占主导地位;一个是“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的心,小心为命门,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是公认的生命之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此才是人体之本心,但小心命门却因为存在着部位之争和有形无形之争,而被现在的教科书搁置。但是命门做为人体的“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先天之太极”,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是“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的先天之脏器,它就具备了“心”做为生命之本和最高主宰的理论依据,就应是人体内真正的心、本来的心,故哲学上强调“本心”说,中医学上有“真心”“真君”“真主”说,显然都是有针对性的。 哲学指导医学。本心就是天心和道心,它来自于“易”“道”“理”。天人一理,天之心即人之心,人之心即天之心,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是一个生命根源及主宰的问题,如果从根源上来讲,我们就得从宇宙的起源“无极而太极”,天地的起源“太极生两仪”,来探讨生命的起源“天地生万物”,顺藤摸瓜,以天地之心来论证人体之心的根本性和主宰性。 北宋邵雍有“心为太极”的论断,而人体的太极是命门,命门与心应是同一个哲学内涵,二者是相通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的有形者,所以做为太极之体的心和命门都应是有形的实体,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 “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太极,根源就是心,所以“心为太极”。命门是人体的生命之根源,所以命门为太极。 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虚是“无极生太极”的时空场所,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极以精为体,是四太创世的果实、宇宙的精华,称之为“天精”。 太极就是太一,太一就是太阳,太阳是四太创世的果实,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说文》的“太阳之精”就是“天精”,天精就是天根,是化生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根以生为本而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天根就是天心,天心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是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的生物之心,是邵雍“心为太极”的心。 天精“精化为气”,生生不息,所以太阳是阳气之源泉,是真精真阳玄牝一体的太极;天心以天精为体,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心神就是天神,《说文解字》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实质上是神以精为体的天地造化运动,所以心神就是太极的灵魂,心神灵动就是太极的造化运动。 医源于易,医道同源,易和道一直是中医生命学的指路明灯。命门藏先天之精,是人体“十二脏之化源”的“二五之精”、“天地之专精”、“五脏之专精”,所以命门就是人体的先天太极;精就是根,根就是心,所以命门就是“心为太极”的心;命门先天之精“精化为气”,生生不息,所以命门是人体一身阳气之根本,是人体的“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先天之太极”;心以精为体,“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无精则无神,无心也无神,所以心与命门都是“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无论《内经》和《难经》,它们认识是一致的。 心为太极,命门为太极,二者合二为一,是人体的生命之本和最高主宰,就应是至高至上、大中至正,深藏于脑髓中央的脑心。形似泥丸的间脑位于脑髓中央的上丹田泥丸宫,是脑中之脑,脑中之核心,称之为“脑心”。泥丸脑心是丹田里面的丹心,是泥丸宫中的“太一帝君”,是泥丸宫宫城中的“心主”,泥丸宫是脑心元神所住之宫,是人体的最高主宰。 脑髓有脑心和大脑先后天之区分,位于脑髓中央的脑心才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的根本所在,是《内经》的目睛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精成而脑髓生”应当是“精成而脑心生”!命门就是脑心的代称,太极脑心命门就是有形的实体性脏器,与血脉之心相比,它就是“小心”。 目睛命门脑心为人体的生命之根,所以《黄帝内经》“目者,宗脉之所聚”的经脉是“归根复命”的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的经脉是“奉天承运”的经脉,人体所有的经脉都归根于目睛命门脑心所有,所以脑心命门是机体内外所有感觉信息(阴精)的反馈中心(归根复命)和运动信息(阳气)的发射中心(奉天承运),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场所,是阴进阳出、阴阳转换的中心,是经脉循环、一气周流的原动力,是人体经络信息系统的枢纽和指挥控制中心,人体所有的60条经脉只有在脑心命门的统一指挥控制下,才能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中有条不紊的运行,否则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脑心命门就是人体的生命之根和最高主宰,所以抓住“命门”抓住“心”,就是抓住了根,天道人道无所不解。 无极生太极,是先天的先天;太极生天地,是后天的先天;天地生万物,是阴阳生五行。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太岁,太岁即太阳,太阳即天精,天精即天心,所以心是天地万物之根源,是阴阳五行之根源,是四时五气、五运六气之根源,是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循环往复之根源,自然也就是人体60条经络之根源,是六十甲子、60条经脉60个神灵的“诸神之领袖”,是六十甲子一年一岁的“一岁之主宰”,是六十甲子60一轮回的“太岁总神”。 对“心为太极”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生命之根源的探讨。天人一理,万物一体,在哲学的指导下,寻根问祖,探本穷源,只要认识了天地之心,就可以从从根本上去认知人体之心,以寻回人体失落的心--脑心命门之“小心”。 源流篇 第一章 太极是四太创世的“天地之专精” 道家哲学中的先天四太代表着无极过渡到太极诞生前的四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则是四太创世的果实,合称为“先天五太”。四太属于无极的范畴,无极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无),为宇宙的本原,太极是看得见的明物质(有),为天地的本原,“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真精。 第一节 四太创世太极说 四太创世的终结是太极,太极是四太创世的果实。《列子?天瑞》短短的200余字就阐明了四太创世的全过程,曰:“昔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炁也;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炁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就是指先天五太从虚到实、从无到有的演变,“虚→炁→形→质→体”从虚无到实体,从无极到太极,从0到1,从无形到有形,太极就是“无中生有”的有,就是“有形生于无形”的有形者,就是“道生一”的一,就是炁、形、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浑成物,然后才是“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开天和劈地,“则天地安从生!” 始点就是0状态,0就是无,列子把太初的“炁之始”、太始的“形之始”、太素的“质之始”的三种0状态相混合称之为浑沦,浑沦是炁、形、质“妙合而凝”“而未相离”未分化的一个聚合体,从0到1,就是“一”,从无到有,就是“有”,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演变到太极的产生,就是“易有太极”的太易生太极,就是“自无极而太极”,就是“道生一”,“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的四太(无极),其最终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炁、形、质相混融“而未相离”未分化的浑沦,浑沦就是炁形质“有物混成”“妙合而凝”“炁聚而有形”“先天地生”而未分化的太极。 “易无形埒”,就是指“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太易是无边无际无形无态的宇空(无极)!“易变而为一”,就是无形生有形,就是太易生太一,就是无极生太极,就是道生一,“一”就是有形有质“炁形质”皆具的太极。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邵雍说:“太极,一也。”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太一,太一就是天一,天一就是太阳,在太阳系这个天体中,太阳体至大、阳至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 “易变而为一”,易就是太易,一就是太极,太易产生了太极,四太创世就成功了,宇宙就诞生了。有了太极太一太阳(恒星)这个实体之后,便是它的开天和劈地,它“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天地就诞生了。 “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在太阳系几十亿年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它的星体数量肯定是有变化的,太阳由最初的恒星(太一)经历了“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的两次重大演变,才形成了现在是由九个星体组成的太阳系。“九变者,究也”,是太阳系之天地目前的终极状态。 “一者,形变之始也”,有形的“一”是后天天地万物的开始,是“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的造化者。O生一,无极生太极,“一”是生于无形的有形者,有了一,才有了“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开天和辟地,所以“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有生就有死,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太阳系之天体最终也会死亡,大约在50亿年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星体在太阳系的轨道上,“乃复变而为一!”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易变而为一。”太一太阳是生于无形的“有形者”,是“易变而为一”的一,是“道生一”的一,是“无极而太极”的太极,它是先天四太演变的果实,是后天的开端,是先后天的分水岭,是“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天地安从生”的产生者,是“一者,形变之始也”天地万物的肇化者,是一者太极“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而为天地万物的最高主宰。 一就是道,“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所以“一生二”“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地之精是天地万物化生之根源。 “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是一者太极生天地,“上而清者为天,下而浊者为地。”然后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二气交感,冲气以为和,“冲和气者为人”,“和气”而“万物化生”! 无极生太极,太极本为先天,而无极则是先天的先天。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都属于先天,但太极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修炼成道的正果,是四太创世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当太极之体生成时就开始进入到后天,“一生二”“太极生两仪”是后天阴阳五行的开始,太极是后天的先天,最接地气,所以四太创世到了太极后作为一个分判,它就是先后天的分水岭。 道家认为:“太易”是宇宙的起始,是虚空无炁的阶段;“太初”是炁的起始,是有炁无形的阶段;“太始”是形的起始,是有炁有形无质的阶段;“太素”是质的起始,是有炁有形有质而尚未成体的阶段;“太极”则是炁、形、质“妙合而凝”“函三囿一”的聚合体,是炁形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成物,是“无中生有”“炁聚而有形”的有形者,是无极而生的太极,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的“天地之专精”,“太极生两仪”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既是先天四太创世的终结者,是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精,又是后天天地万物的缔造者,是“天地之专精“,具有双重身份。 道家对先天五太的起点太易之虚不说,终点的太极之体不论,中间的太初→太始→太素则是其炁、形、质的演变过程,它是太易(虚无)而生太极(实有)的一个起始阶段,匡调元先生在其《无极哲学》一文中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无极而太极”的一个中间过程,是一个“有序而隐”、“似有似无”、“似显未显”、“似一非一”的境界,是在“虚空”和“有形”之间的一个量变,只是虚空的程度不同,是一个尚未成体的过渡阶段,所以太初的“炁之始”、太始的“形之始”、太素的“质之始”的三种状态还都是属于无极的范畴,是“无极态”。炁形质“涵三囿一”“妙合而凝”的有机融合则是它成体的阶段,称之为“浑沦”,浑沦就是“涵三为一”的聚合体(有),是太极的前身,只是实有的程度不同,是太易而生的太极,亦即“无极而太极”,所以四太创世、宇宙的演变实际上是虚和实、无形和有形的两个阶段。 冯前进、刘润兰的《艺术中医》对四太创世的过程有形象的描述(见图1-1)。 无极生太极,宇宙诞生了,太极生两仪,天地诞生了,天地生万物,生命诞生了。 太极源自无极,生出万物。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既是对天地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又是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追溯,是“生生之谓易”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是从虚无到实有、从无形到有形、从先天到后天的全过程,是生命源与流的全过程,而太极则是这一过程中先后天的分水岭,它既是先天四太创世的终结者,又是后天天地的缔造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是对宇宙万物本源的追溯,无极是源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太极一阴阳、阴阳一五行、五行一万物、万物一万物生命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 太极是四太创世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阴阳)万物(五行)的“天地之专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先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先岁物”就是先天四太产生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就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谓之“天精”,它来自于无极,是“有形生于无形”的有形者,是“天地安从生”的缔造者,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本原性物质。明代大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曰:“所谓阴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所以“形以精成,形即精也。”太极“天地之专精”就是先天四太产生的“先岁物”,它是有形的物体。 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精,“无极之真”的“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天地之专精”是先天父母“男女构精”产生的先天之精。《易·系辞》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先天产生的先天之精化生了天地万物!列子说:“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是天地之精化生了天地万物!太极天地之精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后天的先天,无极生太极的无极则是先天的先天!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所谓先天之先天者,未生以前是也。”从生命起源而言,先天与后天应以先天之精前后为分界,太极天地之精造化天地万物,是后天的先天,产生太极的无极则是先天的先天,根源的根源。 宇宙万物的演变分为无极—太极,太极—阴阳,阴阳—五行,五行—万物,万物—万物五个漫长的过程。万物是在五行的基础上产生的,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阴阳是在太极“天地之专精”“精化为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太极“一动一静”的“分阴分阳”产生了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两个方面的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 。《易·系辞》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是风热湿燥寒五气的“五位相得”形成了天,是“清轻者上为天”,是木火土金水五形的“五位相得”形成了地,是“浊重者下为地”,然后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二气交感”才有了生、长、化、收、藏生命万物的生死(鬼神)之变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说透了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实际上这也是对《易·系辞》“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另一种解说。太极之上是太易,“易有太极”是太易有太极、无极而太极,所以《太极图说》的“无极而太极”说与《周易》的“易有太极”说都是在阐述太极的来源和它的发展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