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

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
作者: 陈少明|责编:王晨晨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
ISBN: 9787108071057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晋人嵇康说《庄子》:“此书讵复须注,徒 弃人作乐事耳。”(《世说新语·文学》)一语 道出许多好庄者的心声。训诂、注疏或校勘,只 是专家的事情。而《庄子》一书,并非为专家所 作。爱读书的人,即使不晓得“道”是“有”还 是“无”,不知“道”从哪来和到哪去,也不妨 碍其读《庄》获得的乐趣。庄书让读者快慰或沉 迷的原因,在于其讲故事的魅力及其所呈现的生 命的精神场景。 问题的奥秘,要从其独特的讲述方式说起。 《庄子》把自己的讲述方式称作“三言”, 寓言、重言与卮言。一般认为,表达的主要方式 是寓言,而所述的观念为卮言。什么是寓言?《 寓言》篇的说法是:“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 之,不若非其父者也。”意思是表达者的意图不 能直陈,要借助某种中介来传达,以加强其说服 力。这是比喻,也类一则微型寓言。综览全书,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陈述故事来传达对生命或生活 的观点。故事不必复杂,无须史诗式的长篇,只 要精致的情节或场景。所涉者无非生活中的要素 ,人、事、物之类。其要义就是通过情景来呈现 观点,而非通过概念去推论,即故事能让读者或 听众直接感受其意义。用《秋水》篇的话说,意 义是“观”出来的。但它不是普通方式的“观” ,“以物观物”所得者,只是庸常的观念;要做 到“以道观物”,那才是道行之所在。因此,“ 观”是需要训练或者修养出来的能力。 汉语中,望、视、见、观等词与“看”有共 同的意义,都指通过运用眼睛的视觉功能去掌握 对象的行为。整个行为的完成,包括若干要素, 如意愿、对象、位置、行动以及结果。这样看来 ,同是表达视觉行为的词,意义的侧重点可能就 不太一样。例如,“望”字表达意愿与行动,但 不一定望得出什么结果。故《庄子》说“望之而 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天运》)。荀 子也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视”亦然,一般是近视远望。《 秋水》中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同样也“视而不见”。“看”字起源较早,但 其流行则时间上偏后。它也存在着“看见”与“ 看不见”的问题。如果什么都看不见,看了也白 看。因此,“见”除了表达直接察看的意思,更 重要的,还意味着看到一定的结果。前义如《论 语》中的“子见南子”(《雍也》),“子路愠 见曰”(《卫灵公》),以及《庄子》中的“孔 子见老聃而语仁义”(《天运》)。后义如“故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天道》),“予欲 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 及也”“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