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史
作者简介
葛路 ---------------------------- 葛 路,原名葛光植,男,1926年生于陕西定边。1948年,毕业于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1953-1961年,担任《美术》杂志编辑。1961-1979年,执教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1979年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16年去世。
内容简介
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如同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指导创作实践和受创作实践的检验。理论对美术创作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究竟怎样呢? 中国美术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那时产生了彩绘陶器。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体现了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创造才智。继承陶器工艺传统演变发展而来的是青铜器。现在看到的青铜器最早出于殷商时代,实际上青铜器不始于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夏代就有了青铜器,只是至今还没有实物发现。青铜器与彩陶相比,它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发展的新貌。但这两种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在古代非常少。彩陶产生时还没有文字,当然无从记载。关于青铜器,直至春秋也只有极少的议论。研究青铜器的工作开始于宋代。欧阳修把青铜器、石碑、石刻搜集到一起,编写了《集古录》,着重于收藏,评论较少。宋代还有赵明诚和李清照从事过青铜器的研究。这一情况说明中国美术理论,特别是工艺美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落后于创作实践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工艺美术,如青铜器,在奴隶制社会中是贵族的生活用品。他们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大量使用青铜器,可是对它的制造者——“百工”之事,是不重视的。只使用,不研究,不评论,这大概是当时没有理论的原因。 中国美术理论从春秋开始多起来,所以我把春秋至两汉作为一个阶段。这个划分与一般文学史、艺术史不一样。我所以要这样划分,是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美术理论有共同之处,我把它称做诸子论美术。诸子论美术有两个特点,一是评论者不是专治美术的,大部分是各立其说的哲学家,这与以后的魏晋时代不同。魏晋一些画家,自己一方面画画,一方面发表意见。二是从论及的内容看,诸子本意不在美术,往往用美术作例子说明或比喻其学术观点,当然也有专谈美术的,但为数不多。 诸子论美术的价值何在呢?尽管他们原意不在谈美术,议论也是只言片语,东鳞西爪,不成系统,但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问题;艺术创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等等。他们对这些问题的阐述虽不详尽,但毕竟是提出来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诸子的美术理论,起了先驱和拓荒作用。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产生魏晋以后的比较系统的美术理论。还要看到,有些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其价值就在这里,故应予以重视与研究。 本章先从有关青铜器的理论叙起。 《中国画论史》是一部提纲挈领的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是一部已成为美术学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之作,“现在研究中国美术史论的人,尤其是我么这些及以后的几辈学者,几乎没有人没读过葛老师的书”(中央美院李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