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拥有一颗平常心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万事随意,不欲不求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这告诉我们修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要怀 着一颗平常心不去过于苛求,一切随意,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追求的道路上,为了达到目标,过于专 注,想把每一分一秒都投入其中。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在很多时 候,如果太过执著,反而会阻碍目标的实现。其实,只要好好把握, 随心随意,不欲不求,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样反而能早日成功。比 如你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目标不符合实际。这时候,如果你还 刻意地执著地要坚持,就变为一种偏执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其在 那里苦苦挣扎,蹉跎岁月,还不如及早放下,否则,只会让自己体会 到更多的痛苦和失落。 曾经有一个小僧,为了早日开悟,每天都念经打坐,非常勤奋, 可一段时间后,仍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他就去请教禅师。 他问道:“禅师,我经常打坐、念经,比别人要勤奋得多,内心 清净,但是至今为何还是无法开悟呢?” 禅师听完,并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去拿了一个葫芦和一 把粗盐,然后交给这个小僧,说:“你先去把葫芦装满水,然后把盐 倒进去,看到盐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小僧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按照禅师所说的去办。可是,没过多久 就跑了回来,向禅师说道:“葫芦的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之后没 能立刻化掉,我又用筷子伸进去搅动,可是也不好搅动,我还是没有 能开悟。” 这时,禅师接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轻轻摇了几下,盐块就迅 速地溶化了,然后禅师把葫芦递给了小僧,向他开示道:“这就像装 满水的葫芦,摇也摇不动,搅也搅不动,怎么能够把盐溶化?你一天 到晚用功,没有留下一点空闲,怎么能够开悟?” 小僧这时又疑惑了,于是问道:“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以前 不是说要勤于打坐,时时念经吗?” 禅师继续进行开导:“修行就像弹琴,琴弦太紧了就会崩断,琴 弦太松了就弹不出声音,只有平常心才是开悟的真正法门。我们平时 说要用功,这是针对一般人不愿用功而言的,但是你的用功则又太过 了,所以并不是说用功就可以开悟。” 听完禅师的这席话,小僧顿时就醒悟了。 就如同这个故事所讲的,世间所有的事情,不是一味执著就能够 成功的。比如读书,虽然每个人都倡导读书要勤奋,但是,如果只钻 在书本中,就成了“死读书”了。我们可以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时 间,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 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曾经有一个小孩,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 在他的脑子里一直都有个想法,那就是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 有一次,他正在走路,忽然在路边的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于是欣 喜地把它取了回家,每天都进行仔细的观察,看看它究竟是如何破蛹 成蝶的。 几天以后,蛹终于出现了一条裂痕,可以看到里面的蝴蝶已经开 始挣扎,想撑破蛹壳飞出来。可是这样的过程持续了数小时之久,小 孩还是没能看到蝴蝶破蛹飞出,蝴蝶一直处于艰难的辛苦挣扎之中。 这时候,小孩萌生了一个主意,他要帮助蝴蝶出来,于是就去找 来一把剪刀,沿着裂口将蛹慢慢剪开,于是蝴蝶终于破蛹出来了。可 是蝴蝶出来之后并没能飞走,因为它的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 来。不久,这只蝴蝶就在痛苦中死去了。 表面上看起来,小孩的确是帮助了蝴蝶,加速了破茧成蝶的过 程。实际上,由于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律,最终导致的却是一个灾难性 的结果,所以这就不仅是“欲速则不达”,而是“欲速则成灾”了。 像上面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比如杀鸡取卵、拔苗助长都是讲同样的 道理。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也是屡见不鲜,古代的一些皇太子为 了早日安全地登上皇位,想方设法地除掉那些竞争对手,乃至故意在 父皇面前演戏,最后往往会露出自己丑恶的面貌,非但皇太子的位置 保不住,就连性命也赔了进去。 实际上,做人做事都应要有长远的眼光,注重知识的点滴的积 累,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功要一次一次地立, 保持这样的一颗恒常的心态,不急不躁,逐步前进,最终自然会水到 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缓 缓前进的过程,而这也是让你的生命升华的一个过程。 2.凡事不可过分苛求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选定了目标之后,不懈地坚持下去是一种 执著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实现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很多时 候,过于执著却不是一件好事情,比如,你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发 现目标不符合实际。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刻意地执著坚持,只能变为 一种偏执。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苦苦挣扎,蹉跎岁月,还不如及早 放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只会将自己拖入痛苦与失落之中。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