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作者: (美)约瑟夫·诺思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文学批评
ISBN: 9787305247507

作者简介

约瑟夫?诺思,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至21世纪的英国文学、英语文学批评史等。本书为其代表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推出后备受关注。

内容简介

在很多人看来, 文学研究这个领域似乎相当纷繁驳杂, 甚或争议频仍。 我则不然。 事实上, 英美两国的文学研究数十年来的发展, 一直基于一个相当稳固的共识, 即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主要出于学术目的, 将其视为诊断工具, 确诊作品在怎样的文化形态里被书写和阅读。 20 世纪80 年代以降, 文学研究领域几乎所有最具影响力的运动都生发于此观点。 这个共识已被广为接受, 且尚未被人充分论及, 故而足以构成库恩意义上的范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历史主义/语境主义” 范式。 往大了说, 它描述了当前这一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内容。 不过, 情况并非一贯如此。 为这门学科撰史的人大体都会同意,20 世纪的头四分之三( 也就是从世纪之初到充满十年危机的20 世纪70 年代) , 文学研究并未统合在单一的范式下, 而是分裂为两个迥然不同的范式, 两者时而竞争, 时而互补。 这场学科争论主要围绕文学“学问家”(scholars) 与文学“批评家”(critics) 展开。 两个概念的关键区别在于, 前者把文学研究当作文化分析的手段, 后者把文学研究当作文化介入的契机。以此对立为核心,一系列其他类型的对立亦随之而来, 譬如专家与通才、 职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 客观性与主观性、 理解与鉴赏、 事实与价值、 科学与人 文、 生 产 知 识 与 陶 冶 情 操、 学 术 ( wissenschaft) 与 教 化(bildung) 等; 其中任何一组对立都可以用来界定某个特定时期的争论焦点。 这场争论波及面广、 议题多变, 是故必然引起诸多困惑, 但无论如何, 参与讨论者还是能从中捋出一条连贯的线索,辨识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范式。 范式之争影响深远, 足以被看成这门学科的结构性特征。 然而, 到了20 世纪最后三四十年, 范式之争似乎已然消弭,要么被“理论”之争所取代, 要么两种范式合而为一, 如约翰? 盖尔利(John Guillory) 所断言的那样: “对我们来说, 不是学问家与批评家的对立……两者……同为一体”。 我们现在能够看清, 这两种判断都不太正确。 相反,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这门学科经过上一代的发展,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末或20 世纪80 年代初的某个节点, 文学“学问家” 派实际上赢得了这场争论。 于是,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们处于一个相当例外的时期, 学科史上首次出现了由两种范式中的一种主宰文学研究的局面。 确实,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观之, 我们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早期思想家所秉持的传统“批评” 观念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 这就是我所谓的“学术转向”。 在这次转向中, “学术”(scholarly) 方法取代了“批评”(critical) 方法, 视文学文本为分析历史文化的契机的研究取向, 取代了视文学文本为培养读者审美感受力的手段的研究取向。 如果说大多数文学研究者如今自认为是历史文化分析领域的专家, 那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成了“学问家”, 这种现象在文学研究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这门学科差不多消失了一半。 我们正是要在“学术转向” 以及与之相伴的“批评”终结的背景下, 勘察当前这种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的兴起。 一长串问题接踵而至。 考虑到“学术”和“批评”两种取向在20 世纪前四分之三并立共存, 那么哪种具体的力量组合导致前者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最终胜出? 各方作用力具有怎样的政治性质? 这门学科仍在持续奉行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这会产生怎样的危险? 或者思考一下问题的反面, 目前可否有某种理由呼吁文学研究朝另一个性质迥异的范式移动? 文学批评在20 世纪中期是 “英雄辈出的时代”, 哪怕只能赶上尾声, 也应备感庆幸。 不过, 姑且不论我们对那个已逝时代的怀旧之情, 能否还有别的理由使批评事业在当今得以重振?这里的“批评”, 确切地说, 应被理解为一种体系性的活动, 它致力于运用文学作品来培养审美感受力, 以期实现更为广泛的文化和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