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简介
无
内容简介
梁惠王上 凡七章 【题解】 《孟子》共有七个部分,每部分分上下篇。它虽 然成书于战国时期,却仿照《论语》,以每部分第一 章中的前两三个字为名。 《梁惠王上》共七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梁襄 王和齐宣王的对话,初步论述了他本人的仁政观点。 “仁”在孔子之前就包含了很多内涵,孔子进一步把 它完善,希望使之成为全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说 仁者爱人,又把仁解释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爱人、忠恕、推己及人,三 者构成了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 子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把它运用到自己 的政治学说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并为之奋斗终生。《梁惠王上》涉及了仁政的几个 方面,即仁义与利的关系,仁政与真正的快乐的关系 ,仁政与治国的关系,以及仁政与富国强兵、统一天 下的关系。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 政,国家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 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国家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 从而获得高于一般的利与益。孟子说:“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重温此言,千载之下,仍透着不 可轻视的睿智。 在谈话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 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 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或避重就轻 ,或正反对比,或类比推理,或层层推进,把自己的 仁政观点在行云流水般的谈话中阐述得一清二楚。特 别是与齐宣王的对话,更是被后世的评论家所推崇。 1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 ?’士庶人曰⑤:‘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⑥,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⑦,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⑧;千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⑨,不夺不餍⑩。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⑾,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⑿。王亦 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 ,故又称梁惠王。 ②叟:对长者的尊称。 ③亦:只。 ④大夫:古代官职。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 、士三个等级。 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 ⑥交:互相。征: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