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合肥工业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80
折扣购买: 最美的雕塑(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ISBN: 9787565037726
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从原始时代的制陶开 始的,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陶俑,随后在封建社 会,陶俑艺术在当时的雕塑制作中占有权威地位。 中国雕塑灿若繁星,但能保留下来的,幸而又 幸,尤其是泥塑彩绘。真正的彩塑的出现,也是与 佛教艺术大量塑像有关。而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 则是从新疆、甘肃的石窟开端的。 中国西部的新疆、甘肃等地,在历史上是由中 原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沿途留有很多的佛教石窟 群,只是那些石窟,由于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 带,石质松软,难于雕刻石像,因此造像多用泥塑 ,并在窟壁满绘壁画,也因此这一带的石窟显得特 别绚丽多彩。但非常可惜的是,新疆境内的石窟原 有泥彩塑像,由于人为的破坏,已悉数无存。也因 此,敦煌石窟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在中 国古代雕塑艺术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 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而且该地又 属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必经之地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约25 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那里是一处 沙漠中的绿洲,在杳无人迹的沙地,突然出现有着 绿树流水的逶迤山冈,本身就像一个幻境。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的前秦苻坚建 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 ,现存的还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 ,彩塑2400多尊等,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 半数。由于山体多是砾石沙崖,难于雕凿,佛、菩 萨、侍者等均为泥质彩塑,塑像的布置有单身像和 群体像两大类,其安排均以主尊佛像居中心,两旁 侍立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少则三躯,多则十 余躯。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对整个石窟艺术起着 主导作用,而且石窟内的壁画也是围绕这些塑像而 展开的。 整体上看,莫高窟的塑像,早期的多表现为浓 厚的犍陀罗样式(即参照希腊的人物肖像来绘制佛 像,如佛像脸部呈椭圆形,眼睛深凹,高鼻梁,头 发作波浪形,有发髻)。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 ,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 于中国人的形象,说明当时的雕工们在塑像上,尽 管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毕竟要融人中国的现实 生活。莫高窟北朝晚期的窟室中,有些造像的风格 非常接近于隋唐,其服饰装扮,已完全摆脱了犍陀 罗式。在中国佛教雕塑中,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造型,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崇尚玄学的影响,与同一 时代绘画中表现的“秀骨清像”是一致的。不过, 莫高窟的十六国和北朝造像,与后来特别是佛教文 化艺术兴盛的唐代相比,不仅在数量上相差太远, 即使在彩塑的色彩、质量上,也是不及唐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