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老物件里的旧时光
ISBN: 9787517148081
曹文生,1982年生于河南杞县,现居陕西洛川,延安市第一中学教师。曾在《作品》《散文选刊》《延河》《山西文学》《时代文学》《奔流》《岁月》《河南日报》《华商报》《郑州日报》《开封日报》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和随笔。
高高在上的天线 乡村一直活在心里。 我最认可的镜像:土黄 色的院墙内,一根高高在上 的天线,俯视着人间。 后来,院墙变了颜色, 黄土堆砌的院墙不见了,变 成蓝砖,再后来,变成红砖 。院墙坚固了,可是那一根 高高在上的天线,还是老样 子,俯视着八十年代的乡村 。 那时候,家里贫穷,每 次看见谁家院子里矗立着一 根天线,总是情不自禁地数 上面的铝管,似乎铝管越多 ,电视画面越清晰。 时常看见无数的小脑袋 ,挤在人家大门外,从门缝 里看人家院子里有没有人。 有人时,就会敲开人家大门 ,去蹭一下电视。 天空辽阔,显得天线渺 小了不少。 一种静谧的孤独,待在 高处。可是,村里人都知道 ,屋子里的另一种欢快,与 这个冷漠的家伙有关,它被 风吹动了一下,电视就出现 大片的雪花,似乎这个冬天 的雪落在电视的荧屏上。一 屋子的人,顿时骚动起来, 性子急的,风一般冲出屋子 ,着急忙慌地转动着捆绑天 线的木杆子,双手抱紧它, 像抱紧一个宝物,屋内的人 异口同声地说:转,再转, 好,好了。这时候,屋外人 的动作会随着众人的喊停声 戛然而止。 有些人家条件好一点, 盖的是平房,就把天线安在 平房顶上,是那种老式的平 房,不带楼梯,是木头钉的 梯子,为了看电视,常有一 个人,爬上爬下,甚是开心 。赶上下雨天,有人拿着伞 ,爬梯子,一不小心,摔了 一跤,血染红了脸。 天线一直是童年时光中 最闪亮的部分。村庄无娱乐 ,天黑后,除了躺在床上看 星星,或许只有睡觉了,天 线与电视开启了一个人关于 乡村的娱乐生活,它打发过 多少无聊的黑夜,人们早就 忘了,唯一能记住的,就是 某一个漆黑的深夜,跌了一 跤。脸上留下的记号,见证 了一个人童年的全部。 多少年过去了,谁会记 住一个人灰头土脸狼狈的模 样,只剩下一个院子,空闲 着,院子里的人,去了广州 ,在那里买了房,再也不回 来了,天线也被风吹得只剩 下一根主干了,剩下的,散 架了,像这个院子一样。 与天线对应的,是袅袅 升起的炊烟。 炊烟,软软的,软成了 充实温馨的生活:天线,硬 硬的,硬成了黑夜中那些回 不去的时光。 每一个院子,都有一根 天线的故事。 那时候,屋子里,有些 人坐在板凳上,有些人蹲在 地上,有些人干脆坐在地上 。姿态迥异,可是哈哈大笑 的声音,穿透了安静的夜晚 。 每一根天线对应着的, 是一个人的童年,是一个乡 村所有快乐的夜晚。 记忆彼岸的深刻,只在 一个人的夜晚。 村庄被幸福滋味垫高了 ,平房与瓦房,都不见了, 那些老物件,也被风吹得不 见了,和它一起不见的,是 那个笑盈盈的老人,无论何 时去他家看电视,他都毫无 厌恶的神色。 他也是乡村最后一根天 线的坚守者,村庄第一根天 线到最后一根天线,都在他 家院子里。 他不是买不起好电视, 他说,儿女都进城了,换电 视干吗,浪费钱。他就这样 迁就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 ,看的还是黑白电视,用的 还是那一根天线。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