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千字文萃编(共3册)(精)

东亚千字文萃编(共3册)(精)
作者: 编者:王平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168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东亚千字文萃编(共3册)(精)
ISBN: 9787532653881

作者简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域外汉字研究。完成国际国内重大课题10余项。主编《域外汉字传播书系?韩国卷》《中韩传统字书汇纂》《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内容简介

南朝梁大臣周興嗣次韵的《千字文》,成書于梁武帝在位年間(502—549),爲應制所作。連綴千字,文采斐然,文理與音韵并重,一经面世即成爲重要的基礎識字教材。《梁書》載:“高祖用興嗣所製者。自是《銅表銘》《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義之書千字》,并使興嗣爲文。每奏,高祖輒稱善,加賜金帛。”肯定了《千字文》高超的文學造詣。梁代以后,周興嗣本《千字文》繼續在全國刊行不衰。唐韋絢《劉賓客嘉話录》載,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自臨《千字文》八百本,“散與人外,江南諸寺各留一本……人來覓書,兼請題頭者如市”。宋人項安世所著《項氏家説》云:“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語,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訓》之類。”説明《千字文》到了宋代已经成爲主要的蒙學教材,廣泛進入幼學課堂。本書收録的清人何桂珍《訓蒙千字文》序中也提到:“(周氏千文)……家傳户誦,所爲灌溉乎童幼者,幾乎天下皆然。”可知其傳播之廣泛、版本之衆多。另外,周氏《千字文》因其與書聖王羲之的淵源,内容又是由常用千字連綴成韵,朗朗上口,諸體皆宜。經智永、趙孟頫、文徵明等歷代書家對其真草隸篆的演繹、集字等,又使其成爲書法史上的一顆明珠。周氏《千字文》已經成爲我國傳統漢字漢語教育的一方基石,“從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五百年,成爲世界上現存的最早、使用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 除周興嗣本《千字文》外,歷來對《千字文》的增補、模仿、新制也不勝枚舉,我們統一稱之爲“類《千字文》”。具體來説分爲三種,一是采用與周系不同的一千或更多的漢字連綴擴充,内容上與周系大體相同,形成“續千字文”“廣千字文”“三千字文”“五千字文”等;二是借《千字文》四字成韵的文體形式,表達治學、思想、政治觀點,亦冠以“千字文”之名。第三類爲用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書寫,起到與蒙文、滿文等對照學習作用的“千字文”。今天,我國所見各類“周系《千字文》”及“類《千字文》”層出不窮,成爲一個值得關注的“千字文現象”。這些作品经 过近千年的发展,蔚爲大觀。如宋代侍其瑋的《續千文》、葛剛正《三續千字文注》等。明清以降,應製、祝壽、勸學方面的“千字文”更繁:清羅以智《重次千字文彙編》、張海鵬《千字文萃》,都屬于“千字文”類作品的彙編。晚清劉樹屏編輯的兒童小學啓蒙課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説》亦屬傳統識字教育之庶蘗。近代以來,西式教育傳入我國,“三、百、千”類蒙學教材式微,以致除了歷代名家書體《千字文》爲書法界所重,不斷有整理和出版之外,對周興嗣本《千字文》進行增補、改寫、仿寫、重撰、續的“類《千字文》”并不被重視,極少加以結集出版,一些内容、形式别具一格的“千字文”漸漸退出蒙學的舞台,湮滅不聞。近年來,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協作背景下,編者從我國“千字文”中選出十九種,時代由唐代至民國時期。由于各出版社《千字文》珠玉在前,本書爲避免重複,此次出版大多選取國内罕見的版本。根據其與周興嗣本的關係,這些版本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周系《千字文》”,即内容以“天地玄黄”始,只在形式上進行書體的演繹和創作。具體有汪以成《同文千字文》、姜立綱《四體千字文》、孫枝秀《百體千字文》、孫丕顯《廿體千字文》、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孫過庭《草書千字文》、佚名《四體千字文》、豐道生《篆書千字文》、佚名《新譯蒙漢千字文》九種。第二類是“類《千字文》”:如釋義净《梵語千字文》、夏太和《性理千字文》、尤珍《清書千字文》、况澄《廣千字文》、補拙居士《繪圖三千字文》和《三千字文》、何桂珍《訓蒙千字文》、宋鶴齡《注釋繪圖五千字文》、黄籙村《國耻紀念新千字文》、黄祖顓《重編千字文》十種。這些歷代從周興嗣編次的《千字文》衍生出的作品,本書精心遴選,一并呈現。今將各本提要著録如下,以資學林之用。 (一) 《梵語千字文》(1773) 此本屬“類《千字文》”。《梵語千字文》,又名《梵唐千字文》。唐三藏法師釋義净(635—713)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刊本。一函一册。是書板框四周單邊,半葉六行字不等,版心白口,上題書名,下題頁次。封面與卷端大題皆如書名。書前有編者自序之文。略謂:“爲欲向西國人作學語樣,仍各注中梵音,下題漢字,其無字者,以音正之。并是當途要字,但學得此,則餘語皆通。不同者舊《千字文》,若兼悉曇章,讀梵本一兩年間即堪翻譯矣。”説明成書目的爲學習梵語音義。後有日本沙彌敬光重刻序謂:“千文一書。題曰義净撰。識者非無疑。蓋依全真唐梵文字而制之。托名净師者也。然有益于初學既已不少。僞也真也。何亦須言。故更附譯注云爾。”提出此書爲托名的觀點,同時也肯定了此書的價值。正文分兩欄,以“天地日月,陰陽圓矩”始,“前唐字千,鬘圣语竟”終。内容包羅萬象,分爲天文、地理、風物、食寢、修行、法器、人體等方面。與佛法相關的事物約在三成。并每字下有梵語、梵音、日語翻譯,實乃一部中、梵、日三語字典,并附録“梵唐消息”。由于成書較早,記録梵語字形、字音精當,在後世梵漢經藏校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本現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汉字传播到东亚的日本、韩国,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部分乃至主体。《千字文》作为其中的载体之一,保留了十分珍贵的文字资料,从中亦可窥得东亚各国历史、宗教、文化、伦理、自然、地理、风俗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