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为爱情(和温可铮在一起的日子)/克勒门文丛

为艺术为爱情(和温可铮在一起的日子)/克勒门文丛
作者: 王逑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为艺术为爱情(和温可铮在一起的日子)/克勒门文丛
ISBN: 97871080644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青春放歌 一 1929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 都在过着热闹的春节,这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绒线胡 同西口育抚院6号一所四合院里,传出响亮的男婴的哭声, 温可铮诞生了。 可铮的父亲温志贤在北京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律师, 曾担任过法院院长一职。他不但精通法律,还具有极高的 文化修养。他热爱、熟知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他收藏书画 并能辨别真伪,能自己修补及装裱书画。他又热爱京剧和 昆曲,并常为京剧、昆曲演员修改剧本。可铮的母亲蔡晏 平是一位善良、仁慈、宽厚的家庭妇女,一个好妻子、好 母亲,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家庭。 由于可铮的父亲酷爱戏剧和书画,所以家中来往的朋 友都是画家或戏曲演员。其中有名的画家有吴镜汀、陈半 丁、徐燕荪、秦仲文、胡佩衡、王雪涛等,有名的京剧演 员有苟慧生、张春华(武丑)、马连良(老生)、李玉茹 (旦角)、张君秋(旦角)等。家中还有一个带着大喇叭 的唱机,经常播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大 名旦及其他小生、老生的唱片。可铮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 庭中耳濡目染,深受传统文化的熏习。 可铮自幼就是个京剧迷,尤其喜爱金少山、郝寿臣、 杨小楼等京剧名家的唱腔。在小学时他还专门拜杨小楼的 女婿刘砚亭为师学唱京剧。 可铮幼时非常淘气,可是当他听到长辈们谈古论今时 ,他立刻安静下来,站在父亲身边听他们谈画、读唐诗宋 词、唱京剧和昆曲。可铮还经常随父亲去琉璃厂、故宫博 物院赏画。我曾经听可铮的父亲说,可铮在4岁时曾把当时 木胶唱片套戴在头上,用两条白毛巾扎在手腕的袖口上, 当作水袖。他站在炕上又唱又演,学得惟妙惟肖,觉得非 常过瘾。他7岁时在京剧《法门寺》中一人扮演3个角色, 在家里津津有味地表演,并曾上舞台当过一回票友。 1935年,可铮进入绒线胡同小学。音乐老师发现他的 嗓子特别好,那时他唱童声男高音,唱歌时非常有乐感而 且很投入。1938年,9岁的可铮参加了华北广播儿童合唱团 ,担任独唱演员,并正式登上舞台进行独唱演出。这个时 期可铮第一次接触到西洋古典音乐,听到意大利美声唱法 。此时可铮也开始跟着表叔秦仲文学习绘画。 秦仲文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政法 系,1918年参加蔡元培校长主办的中国画法研究会,在书 画史论和书画艺术上具有极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他的画 作浓郁浑厚、简括宁静,从技法到意蕴均富文气,是坚持 笔墨为宗的我国传统北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曾担任北 平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系主任。他仔细观察,认为可铮是可 造之才,就开始教他绘画。 可铮刚上初中时,天桥尚有许多北京旧有的说唱艺人 ,经常在天桥演出,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京单弦、相 声等,可铮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听。那时北京的胡同里, 常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有吆喝卖鸭梨的、卖菱角的,还 有磨剪子戗菜刀的。这些小贩的吆喝都是连叫带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