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极简本(陈舜臣说十八史略)(精)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籍华裔历史作家。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通晓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日语五种语言。数十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创作领域涉及小说、历史、随笔、游记等。 1961年开始推理小说创作,并先后荣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从而奠定了他在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7年开始创作以中国历史为内容的作品,先后有《鸦片战争》《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太平天国》《耶律楚材》《秦始皇》《郑成功》《成吉思汗》《诸葛孔明》等名作问世,至今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荆轲一片心 此番前去,绝无生还的希望。即使成功地刺杀了秦王 ,自己也会当场死于乱刀之下,绝不可能活着回来,这和 特攻队没什么两样。 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丹以及其他知道此事的人都穿戴白色装束为他送 行。在中国,“白衣冠”是丧服之意。他们穿着丧服,为 绝无生还希望的荆轲送行。 燕国首都截城位于现在北京的略偏西北方。要赴秦国 的话,须先南下,再向西而行。从蓟城往南,要先渡过拒 马河的支流——易水。 他们把荆轲送到易水边,拜祭道祖神。 《史记》原文记载: 既祖,取道。 关于“道祖神”的词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来自 “徂”字(即“去往”之意),另一种认为来自黄帝之子 暴祖。传说暴祖好远游,最后死于旅途中。 道祖神的拜祭仪式是这样的:在路边堆起状如小山一 般的土堆,插上菩草(一种香草)或柏枝进行拜祭;拜祭 结束后,驾车从土堆和菩草、柏枝上碾轧过去。 这就是所谓的“既祖,取道”。 拜祭道祖神后经常会举行酒宴。荆轲临行前,太子丹 也在易水边为他设宴送行。荆轲的好友——击筑名手高渐 离、屠狗辈宋意Ⅲ也都在场。 既知此行断无生还之望,难免令人伤感。 荆轲一向从容冷静,但其实是个容易激动之人,时常 高歌以宣泄激昂的情绪。临行在即,他心中自然无比激动 ,身体也在微微颤抖。 “渐离,你来击筑,我要高歌一曲。”荆轲站起身, 随着高渐离的击筑声高唱起来,这就是名篇《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为他送行的人不禁呜咽泣下。 荆轲唱至激昂处时,众人皆怒目圆睁,怒发冲冠。 “我去也!”荆轲稍作道别,随即登车而去。 ——摘自《小说十八史略》第一卷《易水歌》 引子 韩非子曾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者和侠客,都是能够撼动天下的人。 自从汉王朝将儒教尊为国教以来,儒者被吸收进了体 制内。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写道:“学士 多称于世云。”这里的“学士”即指儒者。被法家学派指 责为惑乱天下的儒者,地位渐渐崇高,开始被人称颂。之 后的两千多年间,儒教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维持 着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化。于是,侠客们扛起了撼动天下的 大旗。 儒者遵守静止之法则,而侠客依然热衷于发起运动。 当世界如一潭死水般沉闷不堪时,人们心中就会涌起一股 呼唤侠客的激情。当世风日下之时,侠客便应运而生了。 一提到“侠客”,大家往往会联想到武打片里的黑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