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精)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精)
作者: 林中泽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秋夜的反思(从历史角度看人生)(精)
ISBN: 978754266631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论祭祖、扫墓及山火 中国传统上对尊长的孝是多方面的。按孔夫子的说法 ,孝包括养亲、事亲、葬亲及祭亲等四大环节。光这*后 一项“祭亲”,便是一个没完没了的长功夫。例如过年过 节要祭,祖先忌辰要祭,遇红白喜事要祭,清明扫墓*是 一年之中的一次大祭。倘若家人有信佛道者,则在佛道节 庆时也须顺带祭祖,因为总不能在神仙和菩萨们大饱口福 的同时,让自己的先人光有咽口水的份吧。如此一年下来 ,每位先人平均所享*的祭飨,保守估计也有十来次。显 然,祭祖已经成为活人的一个死义务,人们无论工作再繁 忙,囊中再羞涩,也要竭尽全力把此事办好,不然就会* 到良心的谴责和乡邻的唾弃。笔者的家姐几年前已经移居 中山市去投靠自己的儿子,可是她在乡下老家仍留下了一 套房子,她不时要回去一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祭祖。 万幸的是,人们对于祖先的孝,也是具有亲疏等级差 异的,否则大家就会*加不胜其扰。细细观察整个祭祖场 面,你会发现通常一张祭坛上只摆五碗饭、五双筷子、五 杯酒和五杯茶,祭坛下只摆五张凳椅,这表明*祭者只限 于五代以内的祖先。五代以前的祖先,被当作是远祖,一 般并不享*家祭,他们的牌位被后人“祧”(亦即“挑”) 了出来,集中放置在同一宗族的祠堂里,接*同宗族人每 年一至两次的“公祭”。 在笔者老家,于清明*上山向祖坟献祭之前,必得先 进行一次家祭。*初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有此繁复祭 礼?后来终于想通了。原来二者的方式和意义均有所不同 :家祭的祭品经过了细加工,墓祭的祭品则满足于粗加工 ;家祭时是将先人当作家庭成员来献祭的;而墓祭时则是 将先人当作宗族成员来献祭的。如此讲究,足见兹事体大 ,我等俗辈,切勿造次。 有需求就有生产,祭祖的普遍化必然推动了祭祖经济 的繁荣和发展。笔者的老家是一个仅有六七万人口的边陲 小镇,可是在这个镇里的大街小巷上,却散落着不少香烛 纸钱的专卖店;许多店铺虽然主营其他商品,但也附带出 售多种祭祖物品,人们只需走出家门口几步,就可以很方 便地购买到所需的祭品。祭祖用品的涵盖面之广,从衣食 住行到**消费及娱乐,与活人的*常生活用品几乎相匹 敌;换言之,死人的消费水平,总是与活人的**成正比 发展。据估算,这个镇里至少有二成人口经营着与祭祖有 关的行当,亦即说,如果祭祖现象消失了,镇里至少有一 万多人要面临失业。 祭祖当然不是笔者老家所特有的现象,它作为汉人的 一种文化习俗,*初也是发源于中原地区。随着中原的动 荡和大量移民的南迁,祭祖习俗反倒落脚和固化于南方边 陲地区,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如今,祭祖之风, 南盛于北,边炽于畿,其中又以福建和广东的闽语地区为 甚,历史文化学者可以从该地区中随时发现汉人古老祭俗 的活化石。祭祖所要达到的*终目的是什么?曾子早已给 出了答案,那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 ,对亡者尽审慎之礼,并时时追怀先人事迹,就能使民风 淳朴,民心向上。曾老先生不愧为孔夫子的高足,他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