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非录
作者简介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已出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天地放翁—陆游传》《水边的修辞》《论语的种子》等三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风起江南”散文系列等五十余部。作品曾入选几十种选刊,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报人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数十种奖项。
内容简介
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袁昶的一则读书日记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时间里,袁昶应该读了平湖陆稼书的书,从而印象深刻: 陆三鱼先生言《战国策》有毒,中而死者,如晋袁悦是也……《庄子》亦有毒,中而死者何晏、邓飏辈是也。读蒙庄者,去其猖狂妄行乃蹈大方,此类之说,则去毒矣。 这是袁昶的另一种读书方法,求疑法。后者不说,只说前面的陆稼书。 《世说新语?谗险第三十二》、《晋书》卷七十五都记载了袁悦的事,比如《晋书》这样写: 袁悦之,字元礼,陈郡阳夏人也。父朗,给事中。悦之能长短说,甚有精理。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服阕还都,止赍《战国策》,言天下要惟此书。后甚为会稽王道子所亲爱,每劝道子专览朝权,道子颇纳其说。俄而见诛。 袁悦也叫袁悦之,他能长短说,就是纵横家,口才自然一流,他拿《战国策》当成唯一的经典,甚至放言,天下只要这本书就够了。会稽王司马道子,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彼时,晋孝武帝为了政权的稳固,牵掣谢安等大臣,对这个弟弟委以重任。司马道子还与谢安的女婿王国宝联手,打压谢安等人。后来,司马道子把持了朝政,这激怒了晋孝武帝,而袁悦之则成了他们争斗的牺牲品。 这样的人,陆稼书则说他中了《战国策》的毒,读书读多了,将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而陆稼书自己,真的将《战国策》作了重新解读删节,就是所谓的“去毒”,编了一本新的《战国策》。 癸卯五月初,我到浙江平湖市新埭镇的泖口古镇,这里与上海的亭林一样,原来都属秦汉时的海盐县管理,南北朝著名的学问家顾野王曾在这里教书读书,这里干脆就叫“顾书堵”,“水月湾西一径深,旧来书堵杳难寻”(元?张世昌《题顾野王读书处》诗),只是水月湾的波依旧平静而缓流,但顾书堵只留在诗文中了。 我与平优良、詹政伟、金卫其诸友,在水月湾前看景,此湾为多条河流汇集而成,水面宽阔,水波微动,明月皓白时,水光接天,这些水,会流入黄浦江,最终再汇入东海。“读书堆”在亭林的小山上,“顾书堵”在新埭泖口的水边,顾野王读书,也真会选地方。 顾野王有不少学生, 其中同乡陆士季就是优秀者。 陆随老师学习时间长达 20 多年, 他后裔中的一支就选择在泖口居住, 除唐朝的宰相陆贽外,比较有名的当数清初著名理学家陆陇其。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因其极廉洁自律,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清官。此前,政伟兄已帮我寻到一整套 13 册的《陆陇其文集》,且卫其兄就是长年研究陆稼书的专家,来平湖前,我对陆稼书已有一些认识,特别感兴趣的是他的《战国策去毒》,这书读得刁钻。此次到泖口,主要是看陆家的“三鱼堂”。 “三鱼堂”来自陆稼书先祖陆溥运粮途中发生的一个故事。陆溥从上海县丞调任江西丰城任职,某天深夜,行船至鄱阳湖时,忽风雨大作, 船底触礁后不断进水。 危急之下, 陆溥跪着向上苍祈祷:“舟中若有一钱非法,愿葬江鱼腹。”说也奇怪,头刚叩完,船漏即止。安全到达丰城后,清舱时,船工发现,有三条鱼咬着水草堵住了船底的破洞口。 鱼是常见的“昂刺鱼”, 头扁平, 嘴阔尖,皮色花黄,鱼头两侧还有一对尖刺。虽是巧合,但陆溥感念这三条鱼的相救,陆家从此不吃昂刺鱼,陆溥还将自己的堂号命名为“三鱼堂”,其子移居泖口后,仍以“三鱼堂”为名。陆稼书是陆溥的七世孙,不仅堂号仍用,且他将自己的不少著作,都冠之以名,比如《三鱼堂文集》《三鱼堂日记》《三鱼堂剩言》等。 陆稼书纪念馆,中堂“三鱼堂”两边挂着一副对联:“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难怪他会成为著名廉吏,不仅有家风传承,更有十分清醒的自省与自律,这副对联,如警世大钟,不断撞击着人们的内心。 《战国策》, 西汉的刘向辑录而成, 分 12 策,33 卷,497 篇文章,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政治主张及言行策略,许多都是相当有用的计谋,相当于纵横家们的实战手册。个中计谋,不少都演化成固定成语,比如退避三舍、远交近攻、朝秦暮楚、三十六计、南辕北辙、不翼而飞等,每一个都生动有趣。但如果只将其当作计谋来使用,就会陷入读书的误区,做人做事,并不是只有计谋就行得通的,如果那样,这个社会将会非常可怕。 看完袁昶这一节的读书日记,布衣也随手下单了一本新的《战国策》,主要是想核对一下,哪些被陆稼书作为有毒的章节给删掉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读书要去毒的观点,布衣我是一百零一个赞成。 光绪十六年(1890),风和丽的四月,最是读书好季节,袁昶记下的一个读书观点,对后人显然有些启发。 袁昶的观点是:学作诗文,须玩专集,勿看选本。 按一般理解,专集是博广,选本是专精,读书要博与专相结合,况且,选本是精华所在,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主要的东西。 既然提出了“勿看选本”,那就得有足够的理由。 袁昶认为,选本有四种毛病。 毛病一:选本义法固备,却不易学习,容易扰乱人的性灵。为什么呢?凡人的笔力各有天得,虽容易学习却难变化。周敦颐说:性有刚善、柔善、刚恶、柔恶之别,佛家也说人的秉赋有聪明与愚笨的区别,只有写文章的笔法与思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得到提高。如果取法太杂,则会限制才气的发挥。 毛病二:选本一般都选一些好的、长的文章,不太好的、短小的文章则会弃之不收,这就好比临摹画画一样,只关注一些表面的皮壳,反而将本真之美掩盖。 毛病三:每个写作者都有一项或几项拿手的文体,比如贾谊、晁错、韩愈擅持论,柳宗元擅序与记,陆贽、欧阳修擅章奏、书尺,苏东坡擅史论,董仲舒、匡衡、刘向擅注经,蔡邕擅碑碣文字,王安石擅序说与哀祭。袁昶说,就是本朝名家,也有方苞擅义理,姚鼐擅义理考据辞章融合,张惠言擅易经,恽敬擅博采众家,一句话,名家也不是擅长所有,各有侧重,如果才弱而又想兼有各家所长,那就很有可能会落得下面一样的结局:乌鸦不像乌鸦,喜鹊不像喜鹊,以为是龙却又缺角,以为是蛇却又有脚。 毛病四:看多了选本,这家没学好,又学下一家,移此涉彼,见异屡迁,各家互相打架,枝叶横生。结局往往是,博涉者多如牛毛,精取者却凤毛麟角。陆布衣觉得,这个话题,现在来说,也是难题。 不少人专学一家,就是袁昶说的读专集,拆卸式学习,学马尔克斯,学博尔赫斯,学卡尔维诺,学梭罗,皆有所得,有的还成了不小的名家。但也有不少人博采众长,就是袁昶说的读选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就好比吃百家饭,也长得腰肥体壮一样。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多食杂粮有助于健康。从读书角度说,博与专同样重要。 不过, 袁昶的重点, 显然是就某一个人的作品说的,读全集至少能了解全貌。 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袁昶读《后汉?逸民传》,向子平读《易经》的情节,让他感慨颇深,因为向子平读《损》《益》卦时,发出了这样的喟叹:“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耳。” 袁昶以前不怎么理解这两卦的意思,因为《损》与《益》两卦,皆主张惩罚愤怒、压制欲望,帮助人们迁善改过,与那种处在舒适环境中的人不适用。现在忽然开始理解向子平的意思了,就是你想求富贵欲益之反而损,安贫贱似损之反而益。否则,富怎么会不如贫?贵如何会不如贱?富与贫,贵与贱,它们的损与益,不能按表面去理解,瞬间会变化,不去强求,反而有了。 袁昶没有说向子平的第三句感慨:未知死何如。 这个话题,甚是有趣。 如果按照前两句的推理,那么,这一句就会很轻松地得出:生不如死。 看向子平这一段的全文,或许能更明白一些: 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 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向子平的恬淡闲适,皆因不为外物所累,没吃的了,人家资助,吃饱就可以了,返还吃不完的。请他当官,连续请,连续辞,不去就是不去,不像有些隐士,隐是为了攒资本,待有了心仪的位置,立即弃隐。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娶妻,与其娶后即断了家的念头,与北海的禽子夏一起跑出去遍游名山,且一游就不回家了,不如不娶,或许是不娶的社会压力大,但娶后即弃,也是对妻子的不负责任。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袁昶以其深邃的学问和超群的品格,替旧时代的士人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袁昶的日记,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精准地呈现了新旧冲撞的时代中一位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人格之养成。他不仅在日记中砥砺自己的学问和品德,更在其中展现了对易学、理学、佛学、道学等传统学问的深刻理解。他的日记,洋洋洒洒六十五册,二百多万字,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遗产,更是晚清文史的重要文献。 《昨非录》拾取精华,古今勾连,将袁昶的日记重新诠释,使其不仅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存世,更成为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现代读物常读常新。它不仅是对袁昶个人的致敬,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坚守信念、追求真理的人的致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袁昶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他的思考、他的感悟、他的理想、他的困惑和挣扎,都在这本书中尽情展现。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袁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自我探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