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149.80
折扣价: 89.90
折扣购买: 德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71-1918年)
ISBN: 9787513934930
\"布里斯托尔*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荣誉教授,也是一位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海军的军事历史学者。他在海军史、考古学等不同分支领域都有着专业研究和见解,著有约20部著作和超过400篇评论文章。多德森教授同时还在英国国防部任职,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克莱德”号近海巡逻舰采办项目负责人。 \"
\"在朝威廉港全力返航的途中,一些虚假的潜艇攻击警报不断冲击着德国舰队的神经。不过在05:20,“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却实实在在地触雷了。这枚水雷的爆炸就发生在该舰前方舷侧炮塔下方位置,撕开了一个约12×5米的大洞,其边缘一直延伸至装甲带的边缘。触雷还造成“东弗里斯兰”号超过35米长的舷侧舱段进水,鱼雷舱壁变形撕裂,导致海水进入后方的弹药舱,进水总计达400吨。起初,因触雷而引发的进水几乎没有造成太大的麻烦,但到了11:20,当“东弗里斯兰”号行至赫尔戈兰附近海域时,为了规避一艘并不存在的敌潜艇而进行的一次急转弯过程中,应力造成鱼雷舱壁的损伤骤然加剧,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水和4.75°的舰体倾斜。虽然航速因此下降,但后来还是逐渐增加到了10节,“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也于17:15安全抵达德国威廉港。 05:40,“塞德利茨”号重新加入舰队,勉强跟在队列的最后方。由于舰艏仍在继续下沉,无法跟上舰队15节的平均航速。“塞德利茨”号的航速当时已降到了10节,然后又降到了7节。海水开始由副炮位置进入舰体,装甲甲板上方的隔舱也很快进水,进水量比前炮座位置的还要多,甚至蔓延至弹药舱和舷侧鱼雷舱里。07:10,进水导致控制室无法使用,使得现在的“塞德利茨”号更难操纵。为此,“皮劳”号巡洋舰奉命前去掩护支援,救捞船也奉命从威廉港紧急出发,但到了09:00左右,“塞德利茨”号还是搁浅在了叙尔特岛(Sylt)的南端,舰体前部吃水已达13至13.5米。由于舰艉和左舷部分的补漏抽排措施得当,“塞德利茨”号很快成功脱困。德国人现在担心的是,由于进水导致的舰体吃水太深,可能会无法顺利通过东阿姆鲁姆滩(Amrum Bank)。尽管舰体前倾的趋势仍在继续,德国人的决定还是让“塞德利茨”号继续前进挣扎着通过这片水域,而当时该舰舰艏部分仅存的浮力储备来自舷侧鱼雷平台(也已进水)。海水已通过炮座进入舰艉部分和燃煤舱,先前的右舷倾斜趋势正逐渐转向左舷。 到了午后时分,这艘巡洋舰确实随时有沉没的可能,因此开始缓慢倒车以减轻舰体前部进水下沉压力。17:00,舰上再次进行了堵漏抽排措施以纠正舰体左舷倾斜的趋势,当时舰体内部已进水超过5300吨,舰艏吃水达14米,舰艉7.4米。到了17:30,救捞船抵达“塞德利茨”号旁,开始从炮台和锅炉房舱壁之间的装甲甲板上方舱室向外抽水。 与此同时,舰艉朝前的“塞德利茨”号以3至5节的缓慢航速朝亚德湾进发,途中曾一度触底,07:50在亚德港外海抛锚时又再次触底(锚和锚链奇迹般地未受损坏),接着在下一个高潮时分安全穿过。不过到了14:20,“塞德利茨”号不慎搁浅在了港口外的海床上,虽然在20:00成功脱困,但此时已很难操纵这艘严重受损、舰艉向前倒车航行的巡洋舰穿过港口水闸入口。03:25,“塞德利茨”号第三次尝试抛锚,舰上进一步采取了一些修补和水泵抽排的措施,同时将火炮和和舰艏炮塔顶拆下以进一步减轻重量。 6月6日14:30,“塞德利茨”号巡洋舰终于倒着进入了通往威廉港码头第三入口处的南部闸口。在此过程中,舰上修补和抽水工作继续进行,左舷侧炮塔的火炮也被拆除以进一步减轻重量。到了6月13日时,舰艏吃水已下降到10.4米,舰艉8.6米,舰体倾斜程度已是非常轻微。当天早晨05:40,“塞德利茨”号缓缓离开船闸,于08:15抵达大型浮动码头进行大修,并于9月16日全部完工。\" \"【详细完整的主力舰名录】 本书收录了曾在第二帝国海军*役及德国对外出口的90余艘舰艇,一些未付诸建造的设计方案也包括在内。诸如早期探索阶段的成果“萨克森”级,前无畏舰的成熟之作“德意志”级,首艘德国战巡“冯·德·坦恩”号,火力强大的超无畏舰“巴伐利亚”级,国人非常熟悉的“定远”级,命途多舛的希腊战舰“萨拉米斯”号,都将一一与读者见面。 【视角特别的海军历史】 主力舰的故事正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历史的缩影。和平时期,主力舰的建造反映了造船工业的发展、设计理念的变化、战术思想的演进;在战时,主力舰的损失与战果则直接与德国海军的成败荣辱密切相关。从基尔运河的开凿、“舰队法”的出台与修订,到主力舰在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的激战,再到基尔的水兵起义和斯卡帕湾的悲壮自沉,读者将可以借助主力舰所提供的极佳窗口,逐一回顾1871—1918年的近五十年中,那些德国海军历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珍贵丰富的图片资料】 书中的184张照片来自包括德国联邦档案馆、威廉港日报图片社、美国海军历史中心在内的多家档案馆、媒体与出版机构,但更多的历史照片都是作者本人收藏的,他还亲笔绘制了108张线图与示意图。这些图片从多角度展示了主力舰的结构布局与不同时期的服役状态,将已沉没或被拆解的德意志主力战舰重新带回到读者面前。打开本书,即可领略第二帝国主力舰昔日的风采。 【出人意料的战舰命运】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分崩离析,主力舰队也飘零四散,但少数战舰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幸存了下来。土耳其传奇战舰“严君塞利姆苏丹”号,服役生涯长达六十年、曾在四支舰队服役的苏联海军“特塞尔”号,打响二战首枪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你能想到它们都曾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舰队的一员吗?本书跟踪介绍了这些承载着德意志昔日荣光的战舰,讲述了它们在新时代所经历的故事。 【完整的技术发展沿革】 继承与改进,是新舰设计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要素。作者在介绍第二帝国时期的主力舰时,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主力舰介绍的先后顺序,体现的不仅是它们出现的时间顺序,更是技术路线的不断延伸。这一过程具有鲜明“德国”风格的烙印,例如主力舰的防护始终在稳步提升,可主炮口径的升级却总是落后于对手。本书不仅就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还力图阐明更多关于德国造船工业发展与困境的问题。在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德国主力舰完整的技术发展沿革,还能更好地认识德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背景和技术实力。 【引人深思的特别见解】 德意志帝国海军常常被诸多疑问、误解围绕着。德国的造舰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英国的影响,其主要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德国海军有没有可能战胜英国大舰队,如果有,*佳的时机是何时?为什么战时舰队交战并不多的情况下,德国海军与皇家海军的实力差距却越来越大?本书关于德国主力舰的回顾和总结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此外,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更正一些长期存在的关于德国海军的误解,特别是那些由协约国方面对德国海军的误判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