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师培)(精)/江苏文库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师培)(精)/江苏文库
作者: 王韬|总主编:娄勤俭//吴政隆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55.80
折扣购买: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师培)(精)/江苏文库
ISBN: 97872142260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昔梁启超论李鸿章日:“以常人论非常人,乌见其可?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刘师培亦“非常人”也。他曾视光复汉统为己任,撰写 宣扬民族、民主思想的文字数十万言,让古老的经义青春 焕发,成为革命的神兵利器;他先知先觉地看到共产主义 理论自西徂东,将与国学传统融为一体;他治学深思不怠 ,尝言“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在寿仅35载的生涯中 ,著述多达数百万言,成就几乎囊括整个文科领域。然而 ,申叔又从“誉满天下”遽然转为“谤满天下”。他为争 同盟会之权位心思阴鸷,手段龌龊;他投效清廷为密探, 失节无义,寡廉鲜耻;他从龙劝进,视往圣绝学为博权攀 贵之具。本乃“自造青云”一谪仙,竞为“与驽马争路” 之鄙夫,其人之“非常”实超出任公之说。我们对历史上 政治人物的翻云覆雨或已司空见惯,但仍会愕然于一位国 学大师的连番失节。笔者写作此书之初便怀有这般疑问: 凡学者改变立场必与形而上认知的转变相关,学术愈精深 者愈如此,如是而言,支撑申叔变节的学理究竟为何?仅以 “由激进趋向保守”一说涵盖申叔变节后学术思想的转变 是否太过含糊? 欲澄清形而上的原因,自然也需要现实依据。学界对 于导致申叔变节的现实契机之考证,由昔日的“红颜祸水 论”转向“为章太炎运动学佛路费”之说,此二者非但难 明学理之动机,也淡化了申叔的主体意志。刘小枫誉毕希 纳(Karl Georg Btichnm)撰写《丹东之死》为“思想界的 刑事侦探”,首先是毕希纳强调了丹东(Georges— Jacques Danton)的主体意志,并探明此主体意志导源于 身体哲学。本书也同样强调申叔的主体意志,若他只听凭 人事播弄,如雨打漂萍任东西,又谈何学理根源。从“侦 心探龙”至洪宪朝的“国师”,申叔的野心宛如暗夜的火 焰,最终焚尽了他赢弱的躯体。但他的野心背后,却隐含 了国学传统存续之意志。他的确视往圣绝学为博名位之具 ,但他在利用国学之时,更不由自主地为国学所用,正与 投机的政治人物自以为弄潮搏浪,却为历史意志所用同理 。学者越深谙某项学术,便越承载此项学术的意志,我中 华数千年薪火相传之道统,在近代正值生死存亡关头,其 喜续争存之诉求便完全体现为当时国学家们的文字与言行 。 申叔背叛民族主义革命,虽取决于个人权位之欲,然 他弃“刘光汉”之盛名,行险侦捕党人,终不过人端幕为 一闲职,可谓因小失大。从学理上看申叔倒戈之缘由,乃 因其认定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必以西制取代国体,比满人宅 夏遗祸更甚,他以为清廷尚可存汉统,党人却欲绝华夏之 根本。申叔斥逸仙为“不学之徒”,实因其欲以西方资产 阶级民主制行于中国,尽弃数千载承传之典章制度。他与 枚叔策划的“倒孙风波”虽是领导权之争,亦是国体之争 。“倒孙”失利后,章、刘学术立场亦从光复汉统转向抵 御西化。不同者在于枚叔欲以佛理颉颃西方哲学之本体论 与认识论,终未背离攘夷主张;申叔则纯粹从政治制度上 辨析中西本质之差异,尽弃排满前说。直接影响个体思维 方式的形而上学始终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