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

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
作者: 贾大成
出版社: 天津科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
ISBN: 9787557695392

作者简介

贾大成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顾问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救援志愿者委员会首席急救专家顾问 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教育工作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兼职教师 中国应急急救科普联盟急救专家顾问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心唤醒”基金共同发起人 北京市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急救导师 香港红十字会急救讲师 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导师 远盟华人全球紧急救援联盟首席医疗官 壹基金救援联盟急救顾问 自1985年至今一直在进行急救科普宣传,是国人中第一个使用、推广和随身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人,被誉为“中国急救科普第一人”,新浪微博@急救医生贾大成 近300万粉丝。曾获 “优秀网络宣传员”称号,并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邀请参加了2020年春节团拜会。 永葆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激情,把一生献给中国的急救事业!

内容简介

1.这么多种疾病,为何把它称作“病魔之首”? 2020年,在整个世界被新冠肺炎疫情搅得天翻地覆的年末,传来了“一代球王”马拉多纳因心梗猝死的消息。他拥有那么多资源,金钱、地位、人脉等,但仍然发生了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剧。 猝死,顾名思义,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更确切的说法指的是“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这个“发病后6小时内”是我国的规定,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相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规定为“12小时”“24小时”。不过多数学者主张“1小时”突然死亡就可以称为猝死。 时间不是绝对的。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侯耀文先生也是因为心梗导致猝死。听闻此消息我内心很悲痛。侯耀文先生上午开始发病,感到后背疼痛,下午6点多离世。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我们业内人士都认为他是心源性猝死。 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突发性、紧迫性、凶险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所以它又被列为“病魔之首”。 判断猝死最关键的依据在于它的三大特点:突然、意外和自然死亡。“突然”表示急骤,时间短;“意外”表示预料不到,这两个词不用解释,几岁的孩子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自然死亡”大多数人就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自然死亡”指的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不包括由于疾病以外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诸如触电、溺水、刎颈、自缢、急性中毒、车祸、高空坠落、工伤事故、自杀、他杀等,称之为非正常死亡,也叫暴力性死亡。 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也称心脏性猝死,约占猝死人数的五分之四以上,一般在发病后1小时内就死亡,主要是由于心脏的某种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脏病,也可能并无心脏病史。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冠心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导致猝死的第一原因,占猝死总数的80%~90%;另一类是除冠心病以外的其他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等。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41.8例,也就是说全国每天有150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院前心肺复苏术(CPR)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5%~40%。我国心源性猝死患者最终能被抢救回来,并完全恢复的概率只有2%左右。 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意外的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10%~20%。 其中,心梗是冠心病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类型,为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坏死,而导致心脏功能的严重损害,死亡率很高。所以重视预防和加强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2.去世前一天,他发短信给妈妈:“我太累了!” 深圳某IT公司36岁的程序员,猝死于酒店的马桶上。当天深夜1点钟,张斌还发过最后一份工作邮件。根据张斌的同事透露,为赶工程进度,张斌加班至早晨五六点钟是家常便饭,又要继续上白班。去世前一天,他曾给母亲发短信,说自己“太累了”。 导致年轻白领猝死有很多危险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因素就是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长时间工作会大量消耗体力和脑力,使身体与大脑陷入疲倦状态;另外,大脑过度兴奋,会使人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进一步降低人体免疫力。过度劳累还会增加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血管负担,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说一说工作压力。压力过大会引起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得更多糖和脂肪溶入血液,形成血栓的机会增多。人受到压力后,交感神经系统向肾上腺发出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引发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发生,其结果就是心肌供血、供氧减少,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梗、心衰等。 作息不规律、熬夜是健康杀手,长期如此会让人的精神状况始终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最终导致机体的电解质出现紊乱。同时,身体正常的24小时生物节律被打乱,容易导致体内各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律不齐,或者是心脏衰竭,猝死的概率骤然上升。 饮食随意或作息不规律,这些不良因素成为诱发猝死的导火索。我们所说的经常熬夜的人,主要指那些经常熬夜工作或者是做一些刺激性活动的人。 根据网络数据统计,最容易猝死的行业Top7,天天加班,精神高度紧张的IT程序员排在第2名,“勇夺榜首”的是网店店主。其他第3到第7名分别是:新媒体运营、广告人、医生、一线工人和运动员。可见,这些职业都与疲劳、压力大有关。 除去过度劳累之外,还有哪些人是容易猝死的高危人群呢? 从我这么多年的从医经历上讲,中老年人猝死发生率是最大的,最危险的是50~70岁年龄段的中老年人,其次是40~50岁的人,之后才是40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 我还要说一说有家族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果父母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那子女得这些病的概率就高;反之,如果父母没有这些病,那子女得这些病的概率就低。冠心病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有遗传倾向。另外,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成员由于长期在一起共同生活,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习惯,甚至连为人处世的性格和行为都很接近,这也会成为病变的危险因素。 还有就是那些性格过于固执急躁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型性格的人。这类人固执、急躁、办事较真、人际关系紧张,他们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猝死率远远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较多地承受家庭与社会压力,以及男性多有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更年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而更年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与男性接近甚至已超过男性,这与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有关,尤其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症状的女性患者比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到了更年期就要提高警惕了。 有些人“貌似健康”,而实际上可能有潜在的、尚未被发现的某种疾病,如心脏病。这样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尤其是相对年轻的患者,比如40多岁或50多岁,甚至是20多岁、30多岁的人,都可能出现。所以即使你很年轻,也不能不把猝死不当回事。 3.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猝死虽然来得突然,猝不及防,但是有一些猝死发生前是有一定征兆的。只不过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很多人没把它当回事而已。 如果身体有以下表现,那么预示着猝死有可能发生: 首先要说的就是胸痛,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这是最危险、最多见的情况。另外,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虽然发生率没有急性心肌梗死高,但是一旦发病比急性心梗更凶险。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是胸痛,但是发生胸痛不一定都是急性心梗,岔气也会引起胸痛。所以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胸痛首先要想到会不会是心脏病。 急性左心衰、重症哮喘、气胸等都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迅速危及生命。所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也要立即采取措施。 突然心率加快,尤其是当心率超过140次/分钟,发作时间稍长可导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无原因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然而,如果是频繁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并且伴有头晕、心脏停搏感,就要特别重视,这有可能发展为猝死。发生急性心梗时,心率突然超过120次/分钟,可能是室性心动过速,预示着随时可能发生室颤(8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后的数分钟内都是室颤)。严重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致患者心率减慢至60次/分钟,甚至50次/分钟,也是猝死的危险信号。 突然剧烈头痛,甚至呕吐,平日有高血压的患者可能是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过急性脑血管病。 患有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宫外孕破裂、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患者均极有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患有气道异物阻塞、喉头水肿、颌面部及颈部损伤等疾病的患者,因缺氧可能有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 发生抽搐的时候,可能是癫痫大发作、癔症、小儿高热惊厥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的瞬间。 其他情况还有: 突然昏迷,可能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低血糖症、各种急性中毒等。 晕厥或猝倒,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大多数晕厥或猝倒的人能自行恢复,但不能恢复的,便会造成猝死。 肢体瘫痪,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或神经系统的其他严重疾病。 血压急剧增高,可能会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左心衰等;血压急剧下降,完全有可能发生休克。 呕血、咯血等,由于出血而导致休克或窒息,继而危及生命。引起猝死的绝大部分急症都有比较典型的表现,出现这样的症状,可要高度警惕了。患者身边的人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且守在患者身旁,进行力所能及的抢救。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50多年急救经验,每个家庭都值得拥有的健康庇护手册。 贾大成老师被誉为“中国急救科普第一人”。本书通过8大急救场景、118个急救技巧,手把手教你如何在突发危急情况之下进行急救。全书从家庭急救到户外急救,从荒野急救到校园急救,从水中急救到陆地急救,从儿童急救到老年人急救,涉及猝死、休克、中风、烧伤、烫伤、触电、中毒、咬伤、溺水、气道阻塞等一系列意外的应对急救方法。 ★颠覆传统写作方式,干货满满,实用性很强。 全文篇幅简短精练,急救方法逻辑清晰,干货满满,实用性很强,便于读者快速理解,上手操作。用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老师的说法就是:“贾大成老师的书不绕弯子,不兜圈子,没有空话,没有套话,也没有不长篇大论,而是用简短、通俗的语言,将急救技能干货告诉大家……” ★语言叙述方式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双色印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对。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方便操作,全文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并且配图20多张,双色印制,便于抓住核心阅读,有助于大家快速精准掌握急救方法。国家卫健委张红苹老师评价道:“贾老师是急救方面专业人士,但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最重要的急救知识传递给读者。” ★百万粉丝翘首期待,“急救科普大师”上千成急救宣讲,百万人受益。 贾大成从报纸到电视,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视频、直播,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从线上到线下,上千次的急救宣讲,让无数人受益,成为名副其实的“急救科普大使”。用贾大成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救人,一件事是教人救人。” ★权威医学界大咖专家倾情推荐。 张海澄:“我们懂得几招急救技巧或方法,可以救己救人。佛家禅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与贾大成老师一起挽救生命,挽救更多家庭的幸福。” 张思莱:“小朋友身体、心智发育不成熟,所以更容易出现危险。可是又有多少家长懂得急救方法呢?贾大成大夫在书中用大篇幅讲小孩子急救,希望家长抱着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读一下。” 谭先杰:“贾大成老师无愧于‘中国急救科普第一人’,他在微博,在电视上传授急救知识,光是接受过他培训的人就高达近百万人,受益的个人、家庭、单位不计其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