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十五讲(第2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简介
张岂之,男,1927年11月生。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曾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宋明理学史》。主编《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等。
内容简介
第一讲 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 索 中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 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 以沿承之久远,创造之宏富 ,形式之繁盛,影响之广阔 ,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 比较,数千年来,历史记载 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 富,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 确。 中国文明对于世界文明 有辉煌的历史贡献,这是众 所周知的事实。但是,我们 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对于 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的认识 ,长期以来仍然存在许多有 待于进行认真的科学探索的 课题。 一代代学者对于“探源”‘ 寻根”的探索,使我们的认 识向科学的方向推进,借助 考古新发现的证明,已经逐 渐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黄帝和炎帝:中国古 史的传说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 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 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 重华的事迹。实际上司马迁 关于早期文明时代以前的历 史的理解,都反映在关于“ 五帝”的生动记叙中。司马 迁明确说到有关“五帝”的文 字来自有关文献记载,并与 民间传说一致。他写道,自 己曾经西到空桐一带,北至 涿鹿地方,东方则走到海滨 ,南方航行于江淮,所到之 处,访问当地长者,都传诵 黄帝、尧、舜故事,虽然文 化渊源不同,地方风教有别 ,有关先古圣王的传说,大 体脉络是相同的。可见“五 帝”传说很早就已经广泛流 布。 通过对许多民族的早期 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神 话传说常常和历史事实相混 杂,有时候,“带有怪异性 虚构的传奇却能具有历史事 实的基础”。分析中国远古 传说,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 形。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 纪》,在“轩辕”所处的时代 ,各个部族相互“侵伐”,百 姓受到残害,轩辕于是习武 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 部族,受到天下的拥戴。在 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 族集团之后,各地诸侯都尊 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图1)。司马迁写道,天下 有不顺从者,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披山通道, 未尝宁居”。据说黄帝不惮 辛劳,游历四方.行踪遥远 ,他曾经东行至于海滨,又 西行至于西北高原,又南行 至于长江.又向北方用兵, 驱逐游牧部族势力.后来在 涿鹿附近的平原修筑城邑。 长期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 地。黄帝行政的主要内容, 是所谓“抚万民,度四方”。 他通过以交通实践为重要内 容的行政努力,实现了所谓 “万国和’,的局面。 《吕氏春秋·荡兵》说, 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之间的 矛盾和战争由来已久,黄帝 以善于用“水”著名,炎帝则 以善于用“火”著名。这样的 说法,或许反映黄帝部族集 团可能曾经以河滨作为早期 发展的基地,而炎帝部族集 团则起初比较重视山林的开 发。黄帝和炎帝,都可能是 中国远古传说时代某一部族 、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领袖 的姓名,也可能是某个部族 、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的代 号。 有的学者认为“炎帝”就 是“神农”,也有学者认为“ 炎帝”与“神农”无关。炎帝 传说多有关于“火德”的说法 ,很可能体现了远古时代利 用“火”垦荒农作的历史性进 步。炎帝传说的发生,可以 看做是农耕业发展必然经过 的历史阶段的反映。这就是 在茫茫山野原生林密集的情 况下,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 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 的种植经营。炎帝,或许可 以看作发明和推广“刀耕火 种”农业技术的先驱。传说 中炎帝创业的地域,据《淮 南子·时则》记载,“南至委 火炎风之野”。炎帝于是号 称“南方火德之帝”(《淮南 子·时则》高诱注),据说又 “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 秋·孟夏纪》高诱注)。所谓 “南方”.指示了炎帝部族或 部族联盟鼎盛时期活动区域 的大致方位。传说中的这些 内容,与长江流域石器时代 的考古发现是相符合的。 由于生产力的突出进步 ,当时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 迈进。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 思想家对于炎帝时代历史文 化进程的追述,描绘了一幅 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画 面。据说当时社会在平和的 节奏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 系相当和谐,在同一社会结 构内部,人际关系也十分友 好。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 可以看到和平宁静而农耕生 产得到空前发展的情形。 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 的部族、部族集团或者部族 联盟,有的学者认为除了黄 帝和炎帝之外。还有蚩尤。 也有的学者认为,和黄帝、 炎帝并列的部族集团或部族 联盟是苗蛮。对于这一阶段 的历史文化分析,认识不能 一致.是因为有关传说时代 的文字遗存本来就零散、片 断而且未能确信的缘故。 P1-3 名家大手笔写的通俗畅销书,值得向大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