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27
折扣购买: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大唐史
ISBN: 9787548456797
唐俑,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十多岁因故离家出走,浪迹天涯,足迹遍及甘肃、青海等半个中国,曾五次进出西藏,很多时候干苦力为生;做过二十多年报纸、杂志编辑,爱好文学、历史,发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科幻小说、历史类文章等200多万字。
唐太宗搞《兰亭集序》的过程,简直是一部谍战剧 01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但也写过一篇散文,而且还很有名,它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又叫《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0多位友人,来到绍兴兰亭修禊(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祭祀,用以消除妖邪的一种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以为该诗集作序的形式,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这便是《兰亭集序》。这篇序只是个草稿,一共28行,324字。 估计当时老王喝醉了,所以“无拘无束”,作此序时,把他的书法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20多个“之”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 《兰亭集序》“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米芾对《兰亭集序》的评价不低,但他显然没见过真迹,他所见的,以及今天我们所见的,只不过是其拓本。因为早在唐初,《兰亭集序》的真迹,就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到地下陪葬去了。 《兰亭集序》诞生后,王羲之视为珍宝,以传家宝的形式代代相传,直到传到七世孙智永手里。据史料记载,智永本名王法极,智永是他的字,陈、隋间人(具体生卒年不详)。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也是个书法家,很早就到绍兴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将传家宝《兰亭集序》带到永欣寺保存。 由于早年出家,智永和尚没有后代,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和尚也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视为绝世珍宝,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 02 据《书断列传》,唐太宗贞观十四年,爱好书法的唐太宗写了一幅草书屏风“以示群臣”。 他的字本来写得就不错,所谓“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加上又是皇帝御笔,哪个敢说不好?于是大臣们纷纷称赞。唐太宗叹了口气说,虽然他酷爱书法,工作之余潜心习书,也临摹了不少古人之书,可惜缺少骨力,不但没学到古人的神韵,反而成了四不像。 除了临摹其他古人的字,唐太宗最喜欢临的,是王羲之真草。凡是王羲之的字,再贵也要去买,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可是非常遗憾,他最喜欢的《兰亭集序》却一直弄不到手,他甚至一度不知道它在哪里。 派人打听,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和尚手里,他便一道诏书,把辩才叫到京城,在大内道场把他供养起来,“恩赉优洽”。几天后,太宗来找辩才摆龙门阵,东拉西扯了半天,终于扯到《兰亭集序》,打听其下落,“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和尚虽然不知太宗用意,但一直不肯说实话,谎称之前侍奉师父的时候,确实见过,但自从师父去世后,就不知其下落了。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诱导”,辩才都是那番话,太宗始终弄不到手,只好把辩才放归绍兴。 辩才的话,太宗当然不信,而且几经推究,他认定真迹只能在辩才那里。 03 于是,把辩才“赶”走没多久,唐太宗一道诏书,又把他叫到京城,再问《兰亭集序》的下落。如是者再三,辩才始终一口咬定,自从师父去世之后,就不知其下落了。 太宗咬牙切齿地对侍臣说:“右军之书,朕所偏宝”,而他最爱的,又是《兰亭集序》,做梦都想得到它,他一定要找个聪明人想个办法,非弄到手不可!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知道后,对太宗说,他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曾孙,那人负才艺,多权谋,派他去,一定能够成功。唐太宗大喜,当即召见萧翼,叫他去帮他搞《兰亭集序》。萧翼想了想说,他去办这件事,肯定会竭尽全力,不过去见辩才的时候,须得带上几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的真迹。这个没问题,唐太宗满口答应,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 于是,萧翼脱掉官服,改穿常服,一副落魄书生打扮,随商船来到绍兴永欣寺。等到太阳即将落山,他才慢慢步入寺内,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边走边欣赏寺内的壁画。经过辩才房间门口,萧翼故意停步不前,想让对方看到。辩才果然看到了他,觉得此人器宇不凡,风度翩翩,便上前施礼,问他是何方施主。 萧翼礼貌地回答说,他是北方人,是到此地做生意的,刚卖完蚕种,抽空来寺里看看,遇到高僧大师,真是三生有幸。两人交谈了几句,甚是投机,辩才便把萧翼请进房间,喝茶聊天,下棋抚琴,谈说文史,探讨书法,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酒酣耳热之后,两人又互相唱和,尽欢通宵。第二天天大亮,萧翼才告辞,辩才竟依依不舍,请对方方便时再次光临。萧翼没让他失望,果然不时来拜访,每次都带着酒来,一来就和辩才喝酒,边喝边吟诗作赋。这样过了十多天,辩才对萧翼仅有的那点儿疑虑,消失得干干净净。 04 有一天,萧翼再次来拜访,拿出梁元帝自画的《职贡图》给辩才看,辩才赞叹不已。萧翼故作神秘地说,他家里珍藏着祖传的“二王”楷书帖,那可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啊,难得难得,他自幼专心研习,直到今天。辩才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叫他明天一定带来,给他看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拿来了,辩才一眼就看出是王羲之真迹。嘴里说,真迹倒是没错,但却不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说完这话,辩才有些得意地说,王羲之最好的作品,在他这里,萧翼故作惊讶地问“何帖”,辩才回答说是《兰亭集序》。谁知萧翼根本不信,笑着说:“大师在说笑吧,数经乱离,《兰亭集序》的真迹怎么可能还在世上,一定是假的,有人伪造的。” 辩才说,该帖是他师父当初亲自交给他的,怎么会有假,如果不信,明天就给你看。第三天,萧翼果然又来了,辩才亲自爬上屋梁,从当初为了珍藏真迹特意凿的暗槛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兰亭集序》。 果然在他这里!萧翼暗暗高兴,却故意指着上面的一点儿瑕疵说:“果然是假的,有人伪造的!”“怎么可能!”辩才越是否认,萧翼越是不信,两人争执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自从拿出来给萧翼看过之后,辩才便不再把帖子放在梁上,而是和萧翼拿来的其他几幅“二王”的帖子,一起放在几案上。 当时的辩才已年近八十,每天仍于窗下临摹数遍,萧翼也是每天往来数次,一来就径直来到辩才房里看他临帖,寺里的其他和尚天天看到他,都和他处成了熟人。有一天,辩才出门赴家斋去了,萧翼又来了,对寺里的小和尚说,他的帛子落在了辩才师父的床上,他想拿走。小和尚便开了门,萧翼进屋,从案上拿起《兰亭集序》就走,直奔永安驿…… 把《兰亭集序》搞到手后,唐太宗大喜,重赏了推荐人房玄龄,萧翼自然也有份,擢拜他“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马脑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勒辔,宅庄各一区”。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了,驾临玉华宫含风殿,临终前对李治说:“吾欲问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李治含泪答应,太宗说“吾所欲得《兰亭集序》,可与我将去”,李治不得不遵命,在唐太宗死后将其陪葬昭陵。 王羲之的绝世珍品,就这样跟随唐太宗,去了暗无天日的地下。 1.“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畅销系列第二弹—《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大唐史》重磅来袭 2.流量收割机,篇篇爆火:历史教师王汉周及读史,历史D学堂等微信公众号签约作者,篇篇文章爆款10万+ 3.海量积累,廿年磨一剑:做过20年报纸、杂志编辑,爱好文学、历史,发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历史类文章等200多万字 4.通俗幽默,写作风格自成一家:十多岁离家浪迹天涯,足迹遍及甘肃、青海等半个中国,曾五次进出西藏,文章自带阅历,通俗且幽默,自成一派。 5.最通俗耐看的大唐史,像看小说一样上瘾! 6.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历史爱好者,可以看到更新奇有趣的大唐历史备考学生可以收获满满的考点,高考提分妥妥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