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6.40
折扣购买: 知中(幸会苏东坡特集)
ISBN: 9787508675879
据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统计,岁入达一亿一千 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宫费、*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 零三十四万,养兵的费用就占了**的全部岁人的六 分之五。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看到这一点弊病, 提出了必须理兵复古制,否则无富强之理。对于宋朝 用兵的失策,钱穆先生总结说:“宋竭国力养兵,而 结果未得一兵之用。” 除了“冗兵”,宋朝的另一个积弊,就是,冗宫 ,冗官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三个体系。“宫 ,是虚衔,决定俸禄的多少,“职”是荣誉虚职,而 “差遣”一般是临时性的,拥有实权。这种官、职、 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的重复设置,导 致了北宋“冗官”局面的产生。 宋代重文治,登科进士的待遇优于唐朝,取士名 额也比唐代多。唐“韩文公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 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而宋则一登第之 后,即为人仕之期”。‘唐代科举录取的进士,每科 数十人,而在宋**即位之初,进士录用一次多达五 百人。“皆先赐绿袍靴笏,赐宴开宝寺,**、第二 等进士及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其 余皆优等注拟,*章殊异,历代未有也”,宋代文官 待遇优渥,宫俸逐年增加,当时称“恩逮于百宫,惟 恐不足:财取于万民,不留其余”。’有任学士以上 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制度,他的兄弟子孙出 任京宫的就有二十人之多。冗宫直接加重了国库负担 。 仁宗和英宗时的岁入与太宗时作比较,增加了六 倍,但入不敷出。太宗时还剩余大半,到了仁宗、英 宗时,反而不够用,再加上大兴土木、修建寺院的, 冗费”,都成为了北宋“积贫”的原因。 宋代中央集权比前代*甚,民间税收负担加重, 赋税增加,社会不藏富:**财政收入增加,国库支 出却越来越大,盈余反而越来越少。到了当权者真的 认识到局面有失控的危险,决意施行新政改变僵局时 ,已经积重难返了。庆历新政苏东坡成长的时期,是 在北宋仁宗年间,仁宗时期,辽国和西夏的侵略加剧 ,**财政到了崩溃边缘,景祐五年(、038年),西 夏李元昊叛乱,仁宗皇帝命范仲淹和韩琦共同担任陕 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康定二 年(、04、年),西夏景宗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南下* 宋。好水川之战,战事惨烈,宋*兵败,将士战死一 万余人。面对外患的紧逼,仁宗决意改革,庆历三年 (1043年),仁宗将好水川之战慘败后被贬谪的韩琦、 范仲淹和夏竦调回京师,命范仲淹、韩琦、富弼同时 为相。力图改革政治。 范仲淹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 、抑侥幸、精贡举、择宫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 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建议,说 明如果想要有能力应付外部侵略,必须要先解决内部 问题:要想强兵,必须先富民:要富民,则必须得先 清整吏治。 仁宗接*了范仲淹的十条谏策,在施行过程中, 范仲淹罢黜了很多官吏,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因此遇 到了很大的阻力。庆历四年(、04+年),因遭到嫉恨 朋*的夏竦等人的反对,仁宗决定于庆历五年(1045 年)下诏废除了新政。 庆厉新政被废除。部分原因就是朋*之争。*争 是北宋一朝的内忧之一。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 因为不满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任人唯私,加之 论,建都洛阳”一事,范仲淹又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 执,吕夷简指范仲淹以及他的支持者为“朋*”,北 宋时期的朋*之争即由此开始。*争之祸士大夫是对 社会上地位和声望高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这个 群体形成于宋朝。他们既是**政治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文化艺术的直接创造者和传承者。 在宋朝,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虽然科 举制度*初形成于隋唐,武则天大开科举后,逐渐形 成了文化群体,不过唐朝为官的相当多还是出自名门 大族。而寒族为官的风气,出现在宋朝。科举制度为 士大夫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宋代官员多是通过科 举应试而被选用的文人,文人成为**文宫体系的主 要构成。 余英时先生说过:“*争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 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尽管庆历新政失败了,但 宋朝统治者对改革的需求始终存在。 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