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是个审美的人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
作者: 何多苓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
ISBN: 9787514227024

作者简介

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伤痕美术”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居成都。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作品曾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以及1986年在日本举办的亚洲美展。何多苓还曾在**外多次举办个展,1994年参加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6年参加上海美术双年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内容简介

*糟或*好的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小受教育的环境与绘画只有很少的关联。 我母亲学的是古典文学,家里很多古典文学的藏书。那时候她工作很忙,顾不上教我,但这些书我大都自己翻来看 过。 我父亲是经济学家。个人兴趣爱好和我的*不搭界。但不知道为什么,他1949 年以前收藏过一些印刷的中国画。我那时候喜欢偷着看,想象呆在山水画的哪个角落里,自己很舒适。这段记忆我印象很深,可能它对我后来画画是造成了影响的吧。 一、好像天生就会画 小时候觉得自己是有绘画天赋的,因为我画画毫不费力。小学期间就画了好多画,母亲给弄丢了,我记得应该画过鸟,画了很多人,还有打仗的场面,那不是一般小孩能够画的。画汽车不会画四个轮子排着,都是有透视的,画矩阵也是这样,画人从来不会是“丁老头”。 我好像天生就会画画,7 岁就发表过作品,10 岁的时候得了亚洲儿童绘画比赛奖。这张*早的“获奖作品”,标题是《我们爱劳动》,内容是我们在割草喂羊,画法挺复杂的,人都是3/4 侧面,都有透视。校长给我发了奖品,是一盒彩色铅笔,哈哈。 小时候的画全部丢了,不过有几张鸟后来出现了。那件事**富有戏剧性。有**一个同学突然来找我,很多年没有来往了,原来是住在一起的邻居,中学的时候熟得要命。我在他家里画的画,他母亲临死的时候交给了他,好郑重。一算1963 年画的,我都忘了,他拿了七八张来给我看,意思是有这么回事,让他给两张他都不肯,我马上画了张他的肖像送给他,他都还不情愿。不过后来总算换了两张下来。这些画是有下落的,都属于他的“珍藏版”了。 我这才想起来,那年我16 岁,同学的父亲是生物系的教授,我对这门学科很感兴趣,有段时间就和他在一起画一本鸟类图谱。但是我那时做事有头没尾,过一阵子兴趣没了,就忘记了,丢在那里。自己又去做收音机,做飞机模型 了。 那时男孩子都搞这些,收音机刚刚做完就拆了重来,再做一个。我从那时开始了喜欢“过程”,很奇怪,对“结果” 不感兴趣。画画也是这样,画完就忘记了。所以那些画也就是1963 年的出现了那么几张,以前的再也没有了。 有些事你们后来的人可能难以相信,我现在画还不见得能画到当时那个样子,这个是实话,我一点都不客气,我就是个画画的人,手拿着就画。我16 岁画的鸟,钢笔画,你让我现在画可能我还画不出来,真的很怪。 我后面有一段时间住在财大,应该在读初中了,我画过幻灯片。那时找不到塑胶片,只能画在玻璃上。我记得自己编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只小白鼠。还根据《渔夫和金鱼》画了童话故事。幻灯片晚上在外面放。那时没有电视机,大人都跑来看。 我本来想考美院附中的。当时有一个姓贺的同学,也是川大的子弟,比我大3 岁左右,他就考了美院附中,也鼓励我去考。我那时候已经对画画有点兴趣了,可是父母感觉画画是“豆芽科”,太偏了,好像没有什么意思。我母亲不反对我画画,但是她也不会鼓励。父母觉得我们应该学理工科,就没让我去考附中。 二、有机会了就想当作曲家 当年绘画受到的主要影响发生在下乡了以后。我看到朱成那里有三本画册,都是英国皇家学院的。当时觉得画得太好了,虽然都是黑白的,但印得还是不错,那时候我经常看这几本画册,印象很深。这几本画册到现在都没在书店看到过,它是有点类似学院派那种画法,那些东西是对我自己产生了真正影响的。 后来才知道画册是另外一个同学家里的,那个同学家里有一点来历,他父亲是川大中文系的教授,1949 年以前就和徐悲鸿的渊源很深,他家有徐悲鸿亲笔签名的画册。朱成好几本画册,都是从他那里流出去的。 我觉得画画特别有意思是从这以后开始的,但当时仍然并没有把画画当成一个可能的职业,因为下乡以后没过多久我开始自学音乐了,有机会了就想当作曲家。 喜欢上古典音乐是在川大,有些同学母亲是音乐学院的,家里有很多唱片,也有唱机。父母都去五七干校的时候, 我们就偷偷地听,那时候听这些有点非法的感觉。我*早听到的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还有莫扎特的,这些印象很深刻, 还有一些歌曲。(我听古典音乐从70 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 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在下乡时期为这个爱好还自己做了收音机,有超大的线圈,接几十米长的天线。 我们下乡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周围全是科大、川大的子弟,很多都把家里的书带到乡村,到处流传。所以我那时候遇到了一些**专业的音乐书籍,我记得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法》,还有《和声学》,一些很老的音乐学的教科书我全部找到了。 有一次我和音乐家高平聊天,我说起过去自学过音乐, 他大为惊讶,说和声、配器和曲式这个叫三大件,是进音乐学院科班才可能教的内容。下乡的时候没人学这些,大家都看的书里,我*喜欢小说。看哲学书的人有点多,哲学书我小时候看得进去,记得刚下乡还看过丹纳的《艺术哲学》, 恰恰自学音乐的时候看不进去了。我的重点是看音乐方面的理论,还有总谱,拿到可以马上看完。那时候没有人会看总谱,(杜明兴)作的《红色娘子军》,高平都没看过,他年纪太小了。其实(杜明兴)作曲很不错,只不过后来都写成集体创作了,大家就不怎么知道他。当时我记忆力好得吓人,一个人用这些书籍来自学,然后就在一个破手风琴上听和声的效果。 下乡看到的这些书都是**前出的,包括文学方面的书,我大多数是在凉山阅读的。当时看到的文学著作主要是俄罗斯的,文学方面我阅读之后筛选出来的,就是特别喜欢契诃夫。那时还没接触现代文学,契诃夫就算感觉是离现在*近的一个了。 三、翻一座山去看朱成 那段时间我大都一个人,没有别人可以交流,音乐我好像也不需要别人教。自己在画画,身边也没有同道中人,只知道山那边朱成他们开始画画了,我看见他们那里有画箱。 我和朱成在成都就认识,是我一个同学把我带去朱成家里的,就是我刚刚说他家里有很多画册的那个同学,他把我带给朱成,然后我们就有联系了。但他们这一拨人,除了朱成,其他人后来都没有上美院,好像就销声匿迹了。 那时没有专业的分法,朱成他们都是听听课,就开始画画,他们画风景,画得很正规。记得我回成都的时候,跑到朱成家里去玩,衣服上有一块颜料,他看到了,说你还画油画,我都不好意思承认,说没画。我确实画了的,只是看到朱成画的风景,觉得好正规啊,我画的简直不是那么回事…… 我是**没把学画当回事的,看到彝族人觉得形象好,回去就凭记忆把他们画下来。 在乡下,我和朱成他们隔三四十里路,要翻一座山,走**。那时没有公路,想去他们那里,我就直接翻山过去了, 为了看朱成要翻一座山。有时半路在彝族人家里睡觉,门敲开,累得倒头就睡,那时**把自己当野人。后来公路才修好了。 后来还有一个经历,我在乡下的时候,成都办了一个学校,叫57 艺校,周春芽、程丛林都考上了。有个音乐学院的同学帮我报的名,我专门回成都去考。考了**名,却没考上,因为我爸那时候还在五七干校,成分没有搞定。没考上我就继续当我的农民,然后春芽他们都考上了,我经常去他们学校玩。大家还经常资助我绘画的颜料,那是在70 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我还在当农民。 下乡的后期,我看到他们有石膏像,科班出身的石膏像画得很硬的,我觉得好羡慕,自己也画了好多,自我感觉画得很好,可惜好多都丢了。我现在借得出来一两张特别好的,有一张是我朋友前妻的,离婚以后他把那张画作为财产分给她了,她原来是重庆歌舞团跳芭蕾舞的。那张画是画得很好,现在属于她的珍藏版。 四、一个人在乡下呆了一年 我1969 年下乡,1972 年回成都,有3 年多,呆得也不是很久,我弟弟都比我呆得久。我虽然跟大家一起玩,但是跟大多数人没有交流。当时他们都想的是快点调回来,我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可能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就是找吃的,哪个带点肉回来,就特别高兴。记得有一次我吃了100 个饺子,吃了就吐,吐了觉得不划算又跑去接着吃。那时候也没有电话,奇怪的是,传出一个消息说哪个从成都带了肉来了,包了饺子,全部一窝蜂都跑过去了。 下乡到那种穷乡僻壤,西昌那个地方那么辽阔那么荒凉,山上连棵树都没有,我的同学觉得糟透了,简直像下地狱了的感觉,我还觉得太好了,居然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当时觉得那个就叫美,蓝天白云,辽阔的土地,远山的神秘, 一山比一山高,我心里想的是这些山我一定要登上去。后来登了那么大一部分,觉得融于其中了,很有天人合一的那种感觉。 后来我一个人在乡下差不多呆了一年,我根本不急于调回来,有不少招工的工厂,我又不想当工人,很多机会都放弃了,其实我根本不想离开,我们队上二十几个人走完了, *后剩我一个人。 他们很快走完了,我单独呆了一年,晚上门都不关,经常狂风大作。住在那个房子里,我都想不起是怎么还把自己喂饱了的,饭又不会煮,天天鬼混。因为后来农民不管我了, 我就不出工了。老乡关系也有个别好的,但是我并不跟农民打交道,只是自己点个煤油灯看书、画画,养条狗,带着狗到处去走。书看起充实得很,作点曲,整点音乐,没事跑到河里去游泳。我记得有一次差点被淹死,在河流中间冲了好远。有时候跑到其他生产队去混一下。有一次我妈来看我, 我都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她在我呆的屋里住了一两天了, 才有人把我找回去。 我那时候很喜欢唐诗宋词,把我妈收藏的那些古董版本搬到乡下,后来全部搞掉了,败家子。以前我天天看,看到心里很满足,那时候很喜欢王维的诗,有很多隐逸的想法。为什么我在乡下那么呆得住,简直觉得天地就属于我。 当时我*惬意的事之一,是带本书就在太阳坝里躺着, 开始看书,一会儿睡着了,一会儿醒来又接着看。我们那里产梨,拿个书包,装一书包梨就跑到山上睡着听风涛,有点像在终南山修行的那种感觉,我就觉得自己怎么生活是*重要的,周围并不重要,自己很重要。那时没有看过道家的书, 我真的天生就是这种人。 那时真正好像有一点境界,不假,不是做给哪个看的。没有人,那里就是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两天都看不到人。我就是一个人,天天都是一个人,那时比现在还呆得住, 现在让我去可能还呆不住,那时的境界比现在高,才二十出头,挺牛的。 其实下乡这个经历,**是自我教育,很怪,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自我教育,那时候我主要是接触大自然,就是像一种修行,第二个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多,第三就是看书看得多,第四就是开始画画,开始听音乐,开始想一些问题了。大部分人回忆起下乡都充满了血泪,但是我回忆起来是充满了好玩的事,觉得太愉快了。可以说我现在的性格跟那时候太有关系了,当时性格就形成了。 这是我觉得*好的时光。在人家看来**是荒废的,又没有学习,书也没读。下乡*后一年,我23 岁,说有个师范学校,正好又有美术班,总算将就可以去了。我上美院都29 岁了,所以说后来赶紧考研究生,能考的时候就要赶个快车。 中国当代**油画家、伤痕美术代表何多苓数十年艺术生涯**自传,艺术家亲自审定并全程参与制作,历时数年整理,目前*完整、*全面、*新绘画作品和文字作品集结,全景展现艺术与人生。 ? 数百幅珍贵画作、手稿与草图,包括艺术家同年和早期创作、《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轰动性代表作、与友人的往来信件以及照片等,并**收录《雪雁》《带阁楼的房子》两部经典连环画罕见完整原始版本,许多2018、2019年新作**发表。 ? 何多苓自述从下乡到美院,从美国到成都,数十年艺术生涯,并涵盖2019年*新文字创作,表现艺术家*新创作思考,辅以亲密朋友访谈,讲述一个真实、丰富、立体的何多苓。 ? 十余种进口特种纸张,封面还原油画布质感,另有艺术家手签封面限量收藏版,阅读同时拥有艺术家珍贵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