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
作者: 陈文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精)
ISBN: 9787111552642

作者简介

陈文,百舸金融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著有***一本P2P理论研究专著——《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一本探讨P2P机构投资人的专著——《P2P:中国式高收益债券投资指南》,在《经济研究》《金融学季刊》《投资研究》《新金融》等期刊发表小额信贷与P2P领域文章近40篇。曾参与筹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目前就职于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从事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和产品设计工作。

内容简介

相比较投资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而言,作为信用 中介,商业银行的存在意义在于三点: **。收集信息并对于贷款进行监督。在直接发 生借贷关系行为中,由于搭便车问题,没有出借人会 仔细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也没有出借人会愿意付出 巨大成本去监督借款人的履约行为。银行中介的存在 ,一是能够事先甄别借款人是否靠谱,降低逆向选择 问题;二是能够监督借款人履约还款,降低道德风险 问题。这里面产生的银行中介成本由所有出借人平摊 ,*后附加到借款人利息支出中。 第二。流动性转换与期限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 关系行为中,如果没有一个二级转让市场,出借人只 能持有其债权项目到还款期,无法提前变现。而在银 行的实际经营中,往往是存在大量期限错配,短借长 贷,提高储户债权资产的流动性。除此之外,银行往 往还允许出借人在放弃定期存款收益的前提下提前赎 回债权,*是提高了债权的流动性。 第三,风险分散与信用转换。在直接发生借贷关 系行为中,由于出借人寻找借款人存在成本支出,往 往只能将资金投向少数信贷项目,一旦出现违约,出 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储户 的资金往往投向大量项目,储户购买的产品可以视为 银行所有债权项目打包拆分的份额,其资金的信贷风 险被充分分散化了。同时,储户承担的个别项目风险 转换为银行兜底能力风险,从而实现信用转换。(二) 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兴起在推动西方经济自文艺复兴之后 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20世纪,商业银 行信贷中介模式存在的问题*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效率低下。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 下,借贷的效率取决于商业银行服务的效率。不可否 认,商业银行的诞生曾经有力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信 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升 级的当下,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捉襟见肘,尤其是在 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方面。收益覆盖成本问题 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危机频繁。在传统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 下,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作为中心而存在的商业银行 身上,一旦商业银行出现问题,金融体系就会面临崩 溃。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崩溃使得 商业银行陷入困境,大量商业银行的破产与规模缩减 使得整个社会的信贷量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美国实 体经济的衰退。为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美国**通 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切断商业银行与资本 市场的联系,从而保障商业银行这个社会信贷大动脉 枢纽的安全性。但美国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蓄银行 危机说明了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的固有缺陷。2007 年爆发的次债危机*是将这一缺陷凸显出来。P21-22